本报讯 (通讯员 于涛 李道国)8月27日,星期天,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五楼儿童青少年诊区依然忙碌。
“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怎么办哟”“我怀疑娃儿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在候诊时,家长们不时会交流几句。
当天,儿童青少年科主任医师王敏建和主治医师张骁坐诊,康复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心理测评师均正常上班,各种检查及治疗也正常进行。
据了解,由于孩子们平时都要上学,只有周末节假日才有时间,为此,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了周末节假日门诊,以满足就诊需求。据统计,截至7月底,儿童青少年科接诊量已超过去年全年门诊量的94%。
增设周末节假日门诊,是该中心优化服务流程的举措之一。近年来,聚焦“一老一小”特殊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中心在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等方面下功夫,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举措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家校社医联动 护航健康成长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中心以“精卫鸟”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先后11次组织专业人员走进中小学校、妇联和图书馆等,为9000余名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科普,通过专家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方式,向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学校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为家长老师们讲解如何识别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先后为6万余市民提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宣教。
实现服务升级 提升服务效能
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还着力推动完成“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在学校的试点,全流程处理所在学校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筛查、心理干预工作,切实做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在院内层面,儿童青少年科以“团体治疗”为特色,发展多样化的治疗模式,通过病房团体治疗与社会招募团体并行,面向社会招募青少年团体治疗,通过数据追踪分析,进一步完善后期青少年心理健康课题。
为紧跟学科前沿,适应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中心正推进儿童青少年科管理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法律文书、特殊情形的处理流程、开放式病房康复治疗流程、团体心理治疗体系等,将“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贯穿于患者就医的全流程,体现在医患互动的每一个细节中,帮助童青少年住院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并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