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曾露娇)位于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依山而建,因水而兴,是一个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独特地貌及千年建镇史的民俗文化古镇。然而,由于受上游来水等因素的影响,磁器口古镇常年经受着洪水考验。
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杨达表示:“仅依赖传统的防汛方式,容易出现信息不集中、转移不精准、联动不高效等问题,遇到一些特大险情,应对起来比较吃力。”
为此,防汛指挥决策支撑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主要包括流域洪涝和城市内涝两大板块,其中流域洪涝板块包含流域一张图、预警预测、应急调度、灾情评估4个功能模块及若干子模块;城市内涝板块包含城市内涝一张图和预警预测2个功能模块及若干子模块。各功能模块将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居民安置、灾后恢复等各环节工作模块化、系统化,初步实现一图通览、一网统管、一键调度。
“我们实现了川渝地区2300多个自动气象站、26个水文站、20个水库视频监控、20个沿江视频监控的数据共享,能够实时掌握气象、水文、水利等数据。”杨达介绍,系统可以进行洪峰模拟推演,“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上游下多大的雨,要涨多大的水,洪水将在什么时间到达哪一个地点、水位有多高、流量有多大等。”
为了精准掌握淹没的区域,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局采集居民、商户、责任人等基础信息录入系统,并对嘉陵江流域沙坪坝段洪水淹没情况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模拟,系统可以生成淹没分析报告,精确到具体楼栋;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一键呼叫到楼栋负责人;可以生成撤离预案调度,线上指挥需转移人员,拟定转移路线及转移地点;可以对救援队伍、救援物资、避难场所一图通览,并进行视频调度。
“如果将受灾情况录入系统,系统还能生成较为完整的灾情评估报告,为及时了解灾情和灾后重建提供翔实的灾情数据。”杨达讲解道。
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防汛减灾更加智慧高效。除了沙坪坝区防汛指挥决策支撑系统外,重庆市应急管理局还有动力舟桥、救援直升机、水路两栖全地形起重机、水路两栖全地形车等多种高科技装备。从预警到救灾,除了我们信赖的“重庆应急”速度,科技也无时无刻不在“协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为百姓安居乐业保驾护航。
下一步,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将进一步强化防汛工作,建设和完善“1+6+N”应用系统,即“1”——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6”——智慧气象“四天”系统、水文监测预警系统、长江上游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库防汛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排水防涝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N”——前端若干个基础数据感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