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知道慈云镇,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
那时我就知道慈云场是远近闻名的“秧秧”市场。巴渝人家把林木瓜果的幼苗称为“秧秧”,庄稼人将这些秧秧移栽在田土里,经过两三年或更多时间的生长,就会结出充满喜悦的果实。初中的语文老师还在作文课上念过慈云中学学生的一篇叫《慈云花卉永飘香》的作文,这篇作文我读得几乎都能背诵了。快毕业那年我才知道这里有个雅称叫“花卉苗木之乡”。当时我曾有过一个想法,有机会也到这里买几棵秧秧,栽在家中的阳台上和楼下的小坝边,让它结出果子。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对慈云镇有了另一方面的了解。这属于我的业务范畴。
当时我在党史部门工作,因要编写地方党史,所以通过征集史料,我了解到早前地下党在慈云一带活动非常频繁。抗战时,地下党组织在这里的“世德小学”成立了“小朋友剧团”,与周恩来、郭沫若在“陪都”所领导的“孩子剧团”配合,在江津城乡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立了地下党川东临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联络站,川东临委在此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
三月如歌,万物齐吟。我们这次来到慈云,穿过这里的“三馆”,一群写作者在此听风采文,看到在这山青水秀之间有寓教于乐、寓学于馆的“三馆”,我们对慈云开始有了真正的认识。
我们首先走进位于刁家的建于2021年的慈云“微党史馆”。这是江津区首个镇街级党史馆。全馆以地下党川东临委所建立的“刁家联络站”的斗争为主线,再现以慈云镇刁家场地下党员刁光明等革命前辈散尽家财为革命勇于斗争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记述了川东地下党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因而这里被称为地下党川东一线重要的红色据点。展馆通过事迹介绍、物品展示,将红色革命精神传递给观众。展出的“刁家联络站”使用过的桌椅梯凳、草鞋马灯、书信笔记本等,使我们看到了一群乡下地下党员在白色恐怖年代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的艰辛。党史馆成为当地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解说员娓娓道来,观众倍感亲切……
位于小园村内的始建于2017年的“村民家风家训馆”。这个展馆很有特色,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家风家训板块。展示了历史名人曾国藩、梁启超等家族的家风家训,以及慈云镇本地一些家族的家风家训,再现了名人大家优秀的家风家训和本地部分家庭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忠慈勤奋、尊老爱幼、节俭朴素的家风家训。家乡氏族有目共睹,因而其教育和借鉴作用不可低估。二是少数民族服饰展。在慈云镇除汉族外,还有苗族、壮族、土家族等12个少数民族,这是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这些展出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美观大方,形态各异,美不胜收,令人惊叹。民族团结之花在此开放。
这天下午,来到河凉村境内的2014年开建、一年半后开馆的“慈云移民文化馆”。慈云这地方实际上是个移民之乡。早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的客家移民纷至沓来、插占为业。后来他们成为这里居民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三峡水利工程建设,这里又成为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安置重镇。安置移民315户、1147人。这个移民文化馆,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反映和再现广大移民在搬迁安置、生活融入、勤劳致富等方面的感人事迹,充分展现移民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穿过“三馆”,我才更加真实地认识一个别样的慈云镇,一个古风古韵的慈云镇,一个充满乡风乡愁、乡思乡绪的慈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