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科幻背后的中国式浪漫水中行黄豆到豆腐的距离雪花与童趣暖阳下的冰霜邂逅罗田春雨谈谈吃菌喝茶
第08版:巴渝文学
上一版   
春风又绿江南岸
科幻背后的中国式浪漫
水中行
黄豆到豆腐的距离
雪花与童趣
暖阳下的冰霜
邂逅罗田
春雨
谈谈吃菌
喝茶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食美味

谈谈吃菌

陈利民

  明代李道传所著《朱子语录》写道:“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这已表明,人需饮食,求生存;人需美味,求生理。但要控制人欲,以达天之大道,方才善终成果。

  以人间食材而言,游踪盛广,无有所限,南北东西,各具特色。民间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山里有数不胜数的山珍,大海里有名目繁多的海味。古时的山珍有“动物八珍”和“植物四珍”之说。“八珍”是指熊掌、象鼻、鹿筋、驼峰、猩唇、鹿尾、豹胎、猴脑;“四珍”是指竹荪、香菇、燕窝、银耳。如今的山珍大都由山民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培育的山货,多为植物菌类。

  据资料显示,我国野生菌约有二百五十多种,大多分布生长在云南。如鸡纵菌、竹荪菌、松茸、牛肝菌、青头菌等,均属菌类上品。其中,鸡纵又名白蚁菇,菌肉白色,细嫩肥厚;竹荪是寄生在竹子根部上的一种隐花菌类,头部浓绿色的帽盖,外形俊俏,被称为“真菌之花”;松茸的菌褶白色,秋季生于潮湿的红松、落叶松和油松林里,在日本、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蘑菇之王”。

  这些上品菌类无论是清蒸,还是氽汤,均清香四溢,鲜甜可口,回味无穷。

  多年前,我赴丽江旅游,在回程之前买了几斤松茸。松茸娇气,难以保存,冷藏也不宜太久,只好放在阳台上借太阳光晒干。不一会儿,妻子大声惊慌呼叫:“天呐,蛆!”我闻声而动,疾步上前,看见每根松茸里竟然爬出一些白生生的蛆,令人匪夷所思,毛骨悚然。难道这珍贵的松茸居然是一堆腐败物品?后来,我将此事咨询一位美食朋友,他大笑而曰:“蛆?那才是高蛋白的好东西,说明松茸绿色环保。你呀,真是一只山猪儿不会吃细糠。”

  关于吃菌,我赞同煲汤为主,煎炒次之。菌类本性肉质细腻,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煲汤可以提升食材天生的本味,把鲜甜可口发挥到极致。当然,煎炒也不乏其妙处。众口难调,各有味蕾。有一年,我出差浙江吃到一道菜叫“青头火腿”,其实就是以青头菌烹饪的金华火腿。青头菌和金华火腿都切成颗粒状,以中火高汤熟透,勾芡调色,荤素兼搭,香味无穷,软硬适口。

  齐白石老先生虽艺术成就颇高,但对衣食十分低调。他有一句名言:“一食竟成灾,肉味何如菜根好?”看来,白石先生不仅淡然美食,而且偏好素食。他在《煮画多年》一书中写道:“吾喜家乡食物,菌面之皮淡集色者是。皮白色者为石灰菌及红皮者皆味苦极不可食,尤有绿皮菌夏日始生,以柴火熏干,炒鸡鸭远胜鸡鸭汤煮白菜也。”可见,白石先生虽不讲究吃喝,但对菌类偏爱尤佳,情有独钟。

  人间飨宴盛情可感,快乐之源,食用菌类也好,还是其他食材也罢,我们生活的目的不仅仅是物质追求,更是精神追求。就像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的序言中说:“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