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经皮肤或黏膜的破口侵入人体后,在缺氧环境下繁殖并分泌毒素,造成人中毒的一种严重疾病。患者会出现全身骨骼肌持续收缩和阵发抽搐。重症破伤风若不经治疗,病死率极高,在医疗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即使经过积极治疗,病死率也在10%以上。因此对破伤风需要高度重视,正确预防。
致病因子广泛存在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土壤中、灰尘中、污染的水里,也可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道、粪便中。该细菌进入体内后,在缺氧环境下可以大量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且这种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中最强的毒素之一。
生活中,只要我们的皮肤、黏膜存在破口,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就有可能趁机进入我们的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繁殖就可能导致发病。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人体的常见途径包括:皮肤、黏膜有外伤史或破损史;皮肤、黏膜、软组织有细菌感染史;有消化道穿孔等消化道完整性破损病史。
破伤风有哪些类型
外伤导致皮肤黏膜破损,尤其是没有经过规范处理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咬肌痉挛造成张口受限、面部肌肉痉挛导致苦笑脸、吞咽困难等,要警惕是否感染了破伤风。
破伤风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全身型破伤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逐渐发展可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颈部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等。
局部型破伤风。患者的主要表现为伤口附近区域的单个肢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发生强直性、痉挛性肌肉收缩。局部型破伤风相对来说病情较轻。
头部型破伤风。多发生于头面部受伤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患者。头部型破伤风可发展为全身型破伤风,严重程度一般与全身型破伤风相当。
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非常强,极微量的破伤风毒素就能致人发病,发病后也不能刺激人体产生应对破伤风的免疫力。即使患过破伤风的人,再次受伤后如果没有规范处置,还是有罹患破伤风的可能。
正确预防处理
第一,规范处理伤口,尽可能消除毒素来源;第二,根据患者既往免疫史和伤口的情况,合理使用“破伤风针”,给身体一个临时性保护;第三,补齐免疫缺口,以避免再次患病。
由于破伤风的感染风险很高,所以外伤后应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置,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患破伤风的风险。意外受伤后应该先压迫止血,同时尽快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干净的布覆盖伤口,尽快就医。
需要强调的是,要完全避免破伤风,仅仅处理伤口还不够,还需结合患者免疫史进行正确免疫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