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网友在收到Offer时发现,自己的薪资下方被附加了一行极小的文字,硬是将6000元的薪资拆分成好几块,与招聘时的薪资完全不同。想必,很多职场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入职后才发现,薪资惨遭拆分,甚至缩水。那么,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薪资刺客”,该如何防备呢?
了解行业薪资分布情况
企业将薪资作为一种招聘策略的行为并不少见,有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扩大候选人范围,薪资很可能会有一定水分。这就需要求职者事先对有意向的企业岗位做足功课,了解其行业薪资的基本分布情况。比如,通过相关招聘网站搜索同行业同岗位薪资水平,或是通过薪酬报告了解行业年度薪资情况。这样,通过多角度的摸底,一方面可以提防招聘信息中的虚高薪资,另一方面可以过滤过低薪资,做到知己知彼,不至于轻易踩坑。
问清岗位薪资实际构成
每个企业的薪资制度都是不同的,加之企业性质、地区、规模等区别,对于求职者来说并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可以套用。这就需要求职者在谈薪环节,直截了当地问清岗位薪资实际构成。比如,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比例;是否有提成、年终奖、定期涨薪等制度;奖金的发放时间及方式等。了解清楚这些直接影响个人薪资数额的因素,既是对自己负责,也可以有效避免日后出现薪资被拆分而毫不知情的状况,从源头上打好薪资“保卫战”。
注意劳动合同薪资细节
职场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仔细查看劳动合同内的每一项条款,特别是针对个人薪资设置的细节条款。比如,面试中敲定的薪资内容是否一一写入合同;原先确认过的薪资结构是否被变相篡改;是否附加了薪资获取条件等。总之,劳动合同中一旦出现与双方协定的薪资构成不符的情况,应当及时沟通或立即止损,谨防在尾部环节遭遇薪资陷阱。(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