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蚕茧站技术人员教田建(左一)识别脓蚕。通讯员 李诗素 摄 |
本报讯 (通讯员 李诗素)人在采摘桑叶,鸡在桑园觅食。近日,黔江区金溪镇清水村一组,小地名叫春水坝的一片桑园里,人鸡和谐相处的劳作画面,是当地贫困户、残疾人田建返乡打造的山地立体农业示范基地。
田建在外漂泊多年,仍是一个人,家里80多岁的母亲也需要他照顾。田建被评定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当地干部鼓励田建回家发展产业、照顾母亲。田建回家后,由于手头只有5万元现金,便选择到邻村山坳村4组,流转土地100亩发展蚕桑产业。2018年,田建多次参加金溪镇组织的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在镇蚕茧站技术人员的上门指导下,利用新栽桑树的桑叶,喂养了一季蚕,收入1万多元。
也就在当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驻清水村第一书记李小兵,上门找到田建,建议他将家门前的老桑园接管过来。田建接管了老桑园后,建起了新的养蚕大棚。2019年,田建新栽桑树90亩。
在当地政府和帮扶部门支持下,田建对于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十足。田建在山坳村和清水村的两处桑园相距约15公里,即使两处奔走,田建心里乐意。因为涉及两村土地流转户50余户,让30余名村民能就近务工。
位于清水村的桑园,李小兵送来750只鸡苗,去年卖鸡收入了3万元,蚕茧收入12万元。今年李小兵又为桑园送来1100只鸡苗,目前已长成半大鸡,成活率达到90%以上,预计今年养鸡收入可达到9万元。
“这些鸡,靠自己在桑园找吃的,喂的粮食少,专门提供给主城区那些坐月子的产妇吃,所以叫‘月子土鸡’。”田建说,这些鸡,还特别黏人,只要看到桑园有人在干活,它们就跟过来了。
如今,田建已在两个蚕桑基地建起5个钢架结构的蚕棚,一个小蚕共育室。田建靠一只右手让清水村、山坳村的部分荒山披绿,不仅自己实现脱贫越线目标,还带动两村50余户家庭,包括20余户建卡贫困户、残疾家庭,通过在基地务工增收,尽早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