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驿雯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首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悯农》,竟然让一个小学生对锄头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钻研起锄头。
“当读到这首诗时,我对配图里的锄头很感兴趣,想把它画下来。”本届市长奖获得者、渝北区实验小学校的曾驿雯告诉记者,通过上网搜索,她发现锄头竟然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样式,为什么一把普通的锄头竟然会有这么多样式?这些样式各有什么样的用处?为什么普通的锄头能在中国传承两千多年,至今仍广泛使用?这勾起了她的好奇心。
为了研究锄头,曾驿雯的父亲带着她经常去农村搜集各种各样的锄头,还托亲戚朋友从黑龙江、海南、湖南等省份搜集,“至今家里还有几十把锄头,可以搞展览了。”
通过文献查找、采访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曾驿雯深入研究了锄头这一中国传统农具的结构、原理、制作、使用、维修、变化等,发现并提出锄头蕴含的结构力学原理和力的传递、卯榫结构的理论。结合巴渝地区的自然条件,她还分析出巴渝地区的锄头和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系统地探究了巴渝传统锄头蕴含的科技因素与科普教育价值,最终完成了论文《一锄耕天下——探秘巴渝传统农具之锄头》。
除此之外,曾驿雯还完成了《探寻御临河流域水稻传统种植的秘密》等研究,斩获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