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犀牛大家就会想到非洲等地区,那里是犀牛生存的天堂。但你知道吗?在2000多年前,犀牛的足迹也曾遍布中国大地。
中国犀牛外形独特
中国犀牛是生长在中国的三种犀牛(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的种群统称,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约1吨。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中国犀牛外形独特,它们的皮肤又硬又黑,呈深灰带紫色,上面附有铆钉状的小结节;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看起来就像穿了一件盔甲。中国犀牛吻部上长有单角或双角,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头两侧还长着一对小眼睛。它们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在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虽然它们体形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左右。
气候变冷导致中国犀牛灭绝
气候逐渐变冷是导致中国野生犀牛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一文指出,犀牛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动物。
从公元前500年前后黄河以北气候明显变冷开始,该地区的犀牛种群持续南迁。到唐朝时,黄河以北地区已完全不适合犀牛生存。白居易在诗中描述唐贞元年间那头得到最高礼遇的犀牛:“驯犀生处南方热,秋天白露冬无雪。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严寒月。饮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冻伤鳞甲缩。”《旧唐书•德宗纪》记载,797年(贞元十二年)冬天,“大雪平地二尺,竹柏多死”,这头犀牛被冻死在长安皇宫动物园中。
此后,唐人放生驯犀一般都要送回原产地去,如东南亚送来的带回东南亚去,渠州(今四川广安一带)送来的也带回原籍放生。到1050年前后,不仅长江流域的气候开始变冷,冬天连岭南郁林州(今广西兴业县)的犀牛都要“掘地藏身而出鼻”,也就是犀牛在地上挖个坑,把自己整个身体躲进去,仅留个鼻子在外面,以抵御寒冷。
人类捕猎加速中国犀牛灭绝
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犀牛的存在,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也多次发现犀牛的骨头。到了商代,甲骨文中也经常出现殷王猎犀牛的记载,君主在猎犀前都要动用龟甲求兆。商代卜辞中记载商王捕猎犀牛,少则1头,多则6头,有一次竟然捕猎到71头,可见犀牛在当时的中原一带数量确实不少。
当时,犀牛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它的革制甲,在铁甲兴盛以前,犀甲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武士羡慕的装备。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军队对犀甲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迫使人们对犀牛进行长期的捕杀,使得这种生殖率很低的野生动物在我国、特别是在北方一带,数量开始急剧下降。
西汉晚期,犀牛在中原地区已经基本绝迹。因为犀牛很罕见,犀角也更显珍贵,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犀角是具有神奇功能的东西,甚至有“却尘犀”“辟水犀”之说。而自宋代开始,在中国人的眼中,犀牛已成为一种神物,有人称之为“异兽”。明清时期,中国犀牛的生存环境已经被压缩到云贵高原一代。而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
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中国大地生存了几千年的犀牛在中国彻底绝迹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海外引进了一些犀牛,尽管我们仍然可以在动物园内观赏犀牛,但原本土生土长在中国野外环境里的犀牛却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在其他地方这三种犀牛至今还存在,但是它们依然处在濒危和极危状态,急需人类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