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共100册)全书。记者 韩毅 摄/视觉重庆 |
作为我市艺术档案转化的重大成果,一套体量巨大、稀缺性创下国内川剧文献之最的出版物——《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共100册)于5月11日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全书共辑录了清末至上世纪80年代的601个川剧剧本,共计1972个版本(含石印、木刻、手抄、复写、油印等)、60000余页。
川剧宝库
创全国同类出版物新纪录
《一只鞋》《一捧雪》《二里坳》《刀笔误》《赠绨袍》《檄文诏》……记者当天走进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举行的座谈会现场,墨香犹存的新书《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共100册)被整齐堆放在长桌上,若一本本叠放起来,足有一米多高,全景式“重现”了川剧“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尽的三列国”的浩繁剧目。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川剧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川剧这一优秀民族艺术,2019年起,该院在院藏川剧剧本数字化和系统整理的基础之上,组织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开始编著集结《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最终,历时三年,在专家学者的辛勤劳作下,《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共100册)出版面市了。
“该书以体量之巨和稀缺性,创下了目前川剧文献全国同类出版物之最,并于2020年获批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资助项目。”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刘德奉说。
原稿呈现
重现失传的川剧绝活
翻开这一川剧剧本文献,记者看见,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囊括了传统剧目、新编剧目、移植剧目、现代剧目等各个类别,甄选了川剧“五袍、四柱”“高腔四大本”“弹戏四大本”等有代表性的剧本,展现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不同声腔,以及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的表演技巧。
尤值一提的是,该书采用原稿文献影印加内容说明的形式呈现,每一剧目之前,编者都对该剧及其不同版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包括剧目名称、别称、规模、声腔、剧中主要人物、剧情简述、版本情况等,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稿的版本特色。
“你们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座谈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二级导演、年近九旬的夏庭光激动地说。
这批文献包括了重庆地区清末以来许多重要的剧作家、川剧表演艺术家对川剧剧本进行整理、修改、创作的成果,很多都是第一手而且是独一份的资料。这些不同的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剧目不同剧本的修订,对考辨川剧源流、认识中国传统戏曲的形成方式有着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书中还重现了不少失传的川剧绝活。”夏庭光说。如在《化皇宫》剧目中,剧中“济公”要翻一个“欢喜筋斗”,翻筋斗对于川剧演员来说不是难事,但读者细研本书后会发现,演员在翻筋斗时,身上的袈裟先是飞起来,翻完后,要正好落在身上。“如此绝活,在今天的川剧舞台上已很难看见。”他说。
“又如,在川剧《荆轲刺秦王》中,秦始皇要画八宝脸(花脸脸谱之一、秦始皇在川剧中的专用脸谱),因其十分复杂,过去的师傅画一张脸也要10多个小时,而现在化妆师已很难完成,本书中对其却有记载。”夏庭光介绍。
传承弘扬
学术及历史价值俱佳
“大戏《班超》中班超之浩然正气;《芙奴传》中芙奴之刚烈脾性;《红梅记》中慧娘为爱之大胆、无畏和彻底……通读这本书,许多剧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座谈会上,知名文艺评论家吕岱称。
他说,随着这套书迈入这么大的一个川剧剧本文献宝库,周慕莲、周企何、李文杰、阳友鹤、薛艳秋、张德成、周裕祥等整理及口述的剧本与条纲,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川剧艺术名家各自“看家戏”“拿手戏”的不同剧本样态,还可以让读者看到不同编剧和导演删减、修改的批注和说明,以及同一剧目的不同版本。这为川剧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大空间。
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申列荣称,川剧艺术博大精深,从书中可以看到巴渝文化的精髓,“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用行动做了很好的实践。”
“作为一名戏曲研究者,两年前,我就开始关注这套书的出版。该书一次性集纳了清末至上世纪80年代的601个川剧剧本文献,很多文献十分珍贵且很难找。因此,这套书对研究者来说,学术价值很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全说。
座谈会上,蔡敏、段庸生、唐德正、黄晓东、张学文等知名专家学者,对该书均作出了较高评价。他们认为,该书不仅为川剧理论研究者、表演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更对川剧的传承保护弘扬大有裨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