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故宫是一个超级IP。
不仅仅是由它引申开来的对传统文化的追捧,还有从它跨界而出的文创概念,都已经是现象级产品。用一句话来形容,故宫就是一个“顶流”的文化网红。
但对于我这样的老派人来说,关注的其实不是那些喧嚣的网红现象。故宫的每一块红砖、每一卷书画的背后,是山河,是故人,是春花秋月,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美丽与哀伤。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把故宫看成一个网红的话,那我们需要知道他的什么?或者说,如果故宫是一条时光隧道的话,我们漫步在这600年的光阴旅程之中,我们需要一张什么样的导游图,才能看清他的前世今生?
这一切,我认为重新发现故宫文化价值的这本《故宫观止》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很多文化研究者、历史学者也写过关于故宫题材的专著,而《故宫观止》一书在人文学者深厚的学养研究基础上,更多了几重媒体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的新锐视角。既然书名霸气地用了“观止”,意思就是了解故宫,这一本书就已足够了。
这是《三联生活周刊》历年来有关故宫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大火之前,他们就已经系统关注到故宫文物的修缮,并用较大篇幅进行了揭秘。
但《故宫观止》不止讲述了文物的修缮,更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历史、文物与人物交融在一起,涵盖了故宫的历史、藏宝、南迁西迁、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全景式、进阶式的有关故宫的微缩型“百科全书”。
翻看全书,如同一千个观众眼里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最想了解的故宫一面。对我而言,了解那些国宝前世今生的命运,了解他们颠沛流离后又岁月静好的存在,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
“从古代墨迹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书法本身,还有断代史里的社会剖面,递藏史里的悲欢离合。”文物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乱世。
书中提到:当年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大量书画文物带出清宫,流落民间,俗称“东北货”,当时在长春街头是以麻袋论价的,那是文物的价格吗?还有抗战时,一大批故宫文物伴着炮火声远迁到重庆枇杷山里,它们暗无天日的时候,谁听到文物的呜咽?而当盛世来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时,文物的价格就必然上扬。其实这也说明了目前故宫热、文物热的根本原因。
而即使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对于一个普通游客,在你初次游或者再次游故宫之前,我都强烈推荐你先看这本书,不然你很难了解一个“真”故宫。
很多人游故宫的首选路线是沿着中轴线从南向北地走。五六个小时的时间,你一路经过了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看那些壮美的建筑,就已经耗去了你所有的时间。那些特展,那些精美的藏宝,你一个可能都没看到。
如果你提前阅读了《故宫观止》,你就可以做一个靠谱的路书。你不会只是跟着人流沿着中轴线埋头前行,你会踱步到那些人烟稀少的角落,像东六宫、西六宫、文渊阁等地方,都设有展厅,你可以静静地和那些经过悠长时光洗礼的文物对话。
而且就连观展顺序,《故宫观止》也给出了建议:真正的看展顺序应该是先去延禧宫,对《石渠宝笈》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到武英殿去看书画真迹。
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审美之旅,同时也是直观地教育普通人该如何领略中华文化之美。故宫作为中国博物馆的“顶流”,如果能在看热闹之余促进你思考,促进你对艺术的鉴赏力,就是文化的力量。
就像外界对《故宫观止》的评述那样,传承600年的文化故宫底蕴,邀请读者进入一场故宫文博视觉盛宴,探寻中国历史的文化根脉与传承。
作家海明威说,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套用这个句式,我们也可以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去过故宫,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他都与你同在,因为故宫是一席流动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