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坚持”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从“景象”到“气象”彰显百年大党的蓬勃生机深刻理解坚持依规治党的重大意义积累政德建设的尺寸之功让科技创新成为扩大内需的源头活水
第008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四个坚持”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从“景象”到“气象”彰显百年大党的蓬勃生机
深刻理解坚持依规治党的重大意义
积累政德建设的尺寸之功
让科技创新成为扩大内需的源头活水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让科技创新成为扩大内需的源头活水

敖永春 敬菊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也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创造更多科技供给,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供给是需求的先导,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关键作用,无论是推动国内大循环,还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要以科技创新打通堵点、畅通循环,让科技创新成为扩大内需的源头活水。

  打好基础,统筹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夯实科技创新“新沃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答好转换经济发展动力的课题,中国具有巨大优势。我们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扎实推进5G、千兆光纤宽带等网络设施建设,扩展互联网出口及网间互联带宽,提前布局空间互联网、量子通信等空间基础设施,加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等存储计算设施建设力度,打造空天地一体、内联外畅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着力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加快城市智能中枢建设,打造“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体系,全力支撑经济发展、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三是建设创新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技术创新平台、试验验证平台,重点突破前沿科技与数字产业“卡脖子”技术,打造前瞻引领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增强数字经济原发性创新、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

  补足短板,潜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科技创新“金种子”。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一是继续深化改革,持续推进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显著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缓解企业开展基础研究“起步难”的问题,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短板问题,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二是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引进市场化竞争和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和研发机构资源,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三是营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氛围,科研通常是寂寞的、清冷的,需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强化落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拓科技创新“试验田”。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一是利用内需场景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市场规模优势为依托,带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迭代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二是激发主体活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实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构建完善大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三是推动集群建设,围绕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民生性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生态体系完整、区域根植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集群跃升的良好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本文为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20ZDZX06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