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杂技融合了场景和故事1921里程碑永不消逝的足迹巫山脆李滚滚流小巷深处的身影又到脆李成熟时
第008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当杂技融合了场景和故事
1921里程碑
永不消逝的足迹
巫山脆李滚滚流
小巷深处的身影
又到脆李成熟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消逝的足迹

李秀生

  初夏,草木葳蕤,暖风微醺。

  沿着北山观整齐的石阶拾级而上,这是从老万州长江水码头通往护城山麓亢家湾的一条小径。我的目的地是半山腰那个被称作“下川东革命摇篮”的原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旧址,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亢家湾校区。

  24年前,我在当时的万州师范学校求学,曾在这条小径上往返3年。

  沧海桑田,旧时的码头已沉入江底,熟悉的小径被林立的高楼模糊,印在小径上那些坚定的足迹却愈加清晰。

  多少次在梦里,山中那方校园的书声琅琅在山梁上回荡,校内那饱经风霜的六角亭静静矗立,亭子里捧书苦读的身影如在眼前。

  我走走停停,一遍又一遍叩问,98年前那个叫萧楚女的青年学者,身负简单行囊坚毅奔走的背影,是否沿着这条小径来到六角亭下,撒下革命的火种?

  顺着熟悉的坡坡坎坎走下去,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范生的校训碑,穿过一个世纪,仍然振聋发聩:“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漫步校园,光影变幻。这所百年老校几经翻修,但她的标志性建筑六角亭、大礼堂却几乎没有改变。回眸那段充满硝烟和激情的岁月,在这里发生的每一次革命活动,每一个革命先烈,从历史深处走来,充满着史诗般的光荣和骄傲。

  1923年初,萧楚女来到这里任教,下川东革命的第一把火种在这里点燃。“从萧楚女来学校任教到新中国成立,这里的革命活动一直没停过。”学校负责人向我介绍道。

  当年初夏,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应萧楚女邀请,到省四师向广大师生作“中国向何处去”的演讲,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进行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我们必须打倒军阀,才能组织革命的人民政府,好引导全国的民众去反抗帝国主义。”

  此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刘伯承先后到学校讲学,传播马列主义。

  红色革命火种,在这里播撒;理想信仰之光,在这里点燃。

  时光回溯,万县第一个地方组织在这里孕育。

  1926年12月下旬,根据重庆地委军委会议精神,时任省四师校长的共产党员李嘉仲,在万县接收了朱德移交的地方党员,组建中共万县地方组织,由李嘉仲负责,成员有牟炼先、雷德沛。

  百多名共产党员在这里立下誓言,走上革命的道路。万州籍著名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也曾在这里任教。

  在革命前辈的教育引导下,一批批青年学子纷纷来校,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探索新道路,与进步教师一起,积极投身抗击万县“九五”惨案反帝爱国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和人民解放事业,涌现出刘伯坚、吴毅、江琬、赵明恩、彭咏梧、蓝蒂裕等数十位革命英烈和陈伯钧、罗义淮等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下川东革命摇篮”。

  历史不会忘记革命先辈们,百年老校血脉里始终不变地流淌着红色的信仰。22年前的那个春天,刚满18岁的我庄严地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沧桑百年路,尽在回眸间。清越的钟声远远响起,我的思绪从滔滔历史中回到现实,一群鸟儿从水杉林展翅高飞。看着这熟悉的林间小道,这熟悉的水井湾,我依然坚信,人生中最青春美好的3年在这里度过,何其幸运。

  天色渐晚,夕阳熠熠,为六角亭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走出学校,校门外那条通向城里的马路绕过山腰,蜿蜒而下。上山时的那条小径隐没在一片葱翠中,唯有小径上留下的革命先辈的足迹,清晰而坚定,深深地印在心里,永不消逝。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