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才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延长陪产假”有助于三孩政策更好落地严打偷窥黑产简政多些“一件事” 便民要少好多事打听同事工资即开除不合法传承红色基因 贡献青春力量“容缺审批”见证改革担当
第020版:评论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让更多人才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延长陪产假”有助于三孩政策更好落地
严打偷窥黑产
简政多些“一件事” 便民要少好多事
打听同事工资即开除不合法
传承红色基因 贡献青春力量
“容缺审批”见证改革担当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听同事工资即开除不合法

丁家发

  近日,“打听同事工资被开除了”登上话题榜。有网友在微博发帖称,自己在互联网企业工作,本月加班较多,工资拿得不少,因有同事与其加班差不多,便问对方拿了多少。该网友称,自己当时是在办公室公开问的同事,同事未正面回答,但第二天,人力就找到他谈辞退的事,赔偿正常给。网友觉得委屈:这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至于要开除我吗?

  工资神神秘秘到底为啥?公司的“密薪制”于法有据吗?此话题引发网民“一边倒”的谴责之声,普遍认为,打听工资即开除,不仅没有人情味,也涉嫌违法。笔者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实行“密薪制”可以有,但不能肆意进行滥用,成为 “同工不同酬”的一块遮羞布,让法律明文规定的“同工同酬”合法权益难以落实。

  不少公司将类似“禁止打听工资”写入劳动合同,甚至还有公司让员工签订收入保密协议,并明确约定违反协议将被开除。不可否认,企业实行“密薪制”,目的是为了限制员工相互打听薪酬情况,避免员工之间攀比收入而“患不均、患不公”。显然,用人单位实行“密薪制”,从保护员工隐私、防止互相攀比、减少员工流失等方面考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管理,可以维持员工之间的和谐气氛。

  我国没有任何现行法律,对薪酬保密的约定进行禁止。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约定相应的“密薪制”条款,本身并不违法。因而,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密薪制”只要是双方协商一致,制定程序合法有效,应当受到法律的尊重与保护。但是,公司以此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并不可取,难以让被开除的当事人心服口服,也很容易引发劳动纠纷。

  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一般而言,收入公开是实现同工同酬的前提。我国劳动法规对于工资是否公示并无强制性要求,但劳动者对自己的工资享有知情权,因此,无论企业是否公示员工的工资,都应制定明确的工资支付标准和制度,保障员工“同工同酬”的合法权益,让员工明明白白知晓每月以及年终应当能拿多少工资、奖励金。针对打听同事工资的情况,虽然违反了“密薪制”,但如果“上纲上线”,与开除、扣工资等处罚进行挂钩,就损害了广大员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并涉嫌构成劳动违法行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