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用最严格制度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第008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用最严格制度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加快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实现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2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实现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高峰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晰实现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理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为更好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战略合力,首先要正确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论的视角审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同时相互促进。一是相互联系的关系。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成功脱贫之后不“返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协调城乡之间发展速度不对等、发展进度不一致的问题,缩小城乡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差距,这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层次和成效。从本质上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都是围绕乡村问题展开的探索实践,两者在政策内容上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和递进性。二是相对独立的关系。精准扶贫直面的是与贫困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如“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标准。乡村振兴涉及的内容和对象更加深刻、宽泛,对于村民生活需求的满足不再仅限于基本水平,是深层次、多维度的生活标准,在对象上也不再局限于贫困人口,而是所有的乡村居民。因此,即便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交叉互涉,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是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三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两者的发力目标具有同向性和一致性。

  做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以乡村和村民为轴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因而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本质上体现了由点到面的改革轨迹,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初阶”和“高阶”。一是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以正确思维为导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对于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通盘考虑、整体布局,在精准扶贫中注重促进乡村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融入“精准”理念,确保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乡村振兴中也能“行得通”“靠得住”,相关的有益经验能够转化应用。二是区分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缓急”。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三是理性对待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成果运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如果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加以贯彻,将会对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产生正面效果。但是,有鉴于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的关系属性,也不能“一揽子”地吸收。为此,应当以乡村振兴的自身情况为立场,以精准扶贫的相关成果为参照,以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标准,有选择性地吸纳和运用。

  推动顶层设计与群众参与同频共振。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均为体量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因而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既需要顶层设计者的科学决策,也依赖于群众的积极参与,推动彼此之间的互动互促。一是从顶层设计来看,要及时制定科学的政策并得到有效实施。顶层设计者要将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乡村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改革、乡村治理、城乡融合等多方面出发,科学制定“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同时,在做好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确保相关决策如期落实落地。二是从群众参与来看,要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顶层设计者的精准施策外,还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从根本保障来看,要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品质,能够根据乡村和乡民的生活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因势利导、统筹谋划,及时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到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之中,推动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等向乡村流动。事实充分证明,通过依托现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我国已经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