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站在“十四五”开局起步的重要节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努力搭建区域联动发展“新载体”、厚植区域品质发展“新优势”、集聚区域带动发展“新动能”、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新潜力”。
优化“空间+通道”,在“新发展体系”中搭建区域联动发展“新载体”。一要优化“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空间布局。综合考虑渝东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实际,顺应武陵山、大娄山、七曜山等山脉本底,强化乌江流域生态廊道串联作用,打造以黔江为中心、秀山为“桥头堡”、其他4个区县城市特色化发展的“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强化黔江区域中心、秀山边贸节点、武隆“区群”节点、石柱“两群”节点功能,增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城镇群优势,推动产城文景一体化发展。二要拓展“中心带群、群带区域”发展路径。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走深走实“中心城市带动城镇群、城镇群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之路,高水平规划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增强黔江区域中心辐射功能,支持秀山“书中边城·画里秀山”、酉阳“全域桃花源·康养度假地”等主题城市品牌创建。三要织密“域外提速、域内加密”通道网络。抢抓“大交通”“大物流”带来的产业梯度转移、空间梯度开发、开放梯度推进机遇,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主通道建设,建设成渝地区联通粤港澳的出渝南向大通道,变“交通节点”为“战略桥头堡”。加快建成渝湘高铁、渝湘高速扩能等项目,递次推进黔江至万州、秀山至铜仁等城际高铁以及黔江至利川等高速公路建设,搭建起“对外畅联”“域内快联”的高等级高密度路网。
衔接“供给+需求”,在“新发展理念”中厚植区域品质发展“新优势”。一要筑牢生态屏障“增颜值”。渝东南作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必须深入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保护好乌江干流、阿蓬江等主要河流流域生态廊道,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二要用活沉淀资源“挖潜值”。重点围绕茧丝绸、茶叶、辣椒、黄连等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做强农产品优势区、生态农业产业园、特色产品示范基地,引领打造区域内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文旅融合旅游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生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快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三要促进供需衔接“提价值”。紧扣“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强化黔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教育集散、医疗集散功能,把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布局建设重庆大数据学院,积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实现“三甲”医院“两区四县”全覆盖,推进西部医学中心渝东南副中心建设,打造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分中心和急救医疗中心。
塑造“特色+拳头”,在“新发展导向”中集聚区域带动发展“新动能”。一要增强“乌江画廊、5A集群”拳头带动。以乌江生态廊道和武陵山、大娄山生态屏障为重点,一体推进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品质提升,实施A级景区和国家级度假区品质提升工程,推动黔江濯水、武隆仙女山、酉阳桃花源、彭水阿依河5A级旅游景区巩固提升、串珠成链、集群发展,协同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大武陵国际旅游目的地“一带一区一地”。二要做靓“武陵盛景、人间天堂”独特标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攻点”,推动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焕发新机,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打造武陵山区地标性旅游品牌,提升康养产业辨识度。三要放大“武陵风光、民族风情”核心优势。持续打造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中国第一苗乡踩山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提档升级《印象武隆》《濯水谣》《娇阿依》等演艺品牌,让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与生态旅游开出“并蒂之花”。
统筹“城市+乡村”,在“新发展重点”中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新潜力”。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走实新型城镇化之路。统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围绕“两新一重”等补短板,深化城乡基础设施等一体规划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现重“量”到重“质”的转变,着力打造个性化的人文旅游城市、山地风情小城镇、美丽宜居乡村。二要用好“过渡期政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保持脱贫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三要秉承“二十字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平稳过渡。争取渝东南全域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打造脱贫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样板。
(作者系市委党校研究生部2019级区域经济学学员、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