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童话可以让人正视苦难,但叶圣陶的《稻草人》做到了。
鲁迅曾经评价《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茅盾说:“你要从他的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我们熟悉的叶圣陶,出生于苏州,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21年9月,郑振铎着手筹备主编《儿童世界》时向叶圣陶约稿,叶圣陶花了半年时间创作了23篇童话,全部刊于《儿童世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就是《稻草人》。
写作《稻草人》的时候,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环伺,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叶圣陶是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悲悯之心,以及目睹中国现状无力改变的悲愤感写下的这篇童话。
因此,跟西方童话不同,我们的童话没有王子公主,没有圆满结局,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书中的“稻草人”来源于劳动人民。他是农人亲手造的,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拿着一把破扇子……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叶圣陶小说当中的“冷眼观世”的风格,同样延续到了童话里。
他首先写了“天灾”。一个悲苦的老太太,她的丈夫死了,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俩费苦力种一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又挨了三年,她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
然后写了“受苦受难”。生病的孩子想要喝茶,渔妇只能在心烦意乱中给他舀河水喝,打捞起来的鲫鱼蹦着想回到水里。当鲫鱼误解稻草人不施救时,稻草人却哭了:“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意救那个捕你的妇人和她的孩子,除了你、渔妇和孩子,还有一切受苦受难的。可是我跟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自由移动……”
最后写了“自杀”。被逼到什么份上的女人会自杀呢,在纷乱世道里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还面临被嗜赌成性的丈夫当成牲口卖掉的女人。稻草人拼命扇着扇子,也唤不醒周围的人,最终还是目睹了可怕的一幕。
童话的结果与开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了香甜的露水,没有了眨眼的星星和笑的月亮,没有了沉静的田野和谈恋爱的蝴蝶,剩下的就是河里的死尸,僵硬的鲫鱼,病得更厉害的孩子,放声大哭的老太太,以及倒在田地中间的稻草人。
叶圣陶选取了旧社会底层人民中最悲苦的女性角色,描写她们如何面对天灾、疾病、人祸。而当时略有觉醒的知识分子,也许就像这稻草人,想忠于职守,但面对苦难,却无力挽狂澜。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却拥有着如此充沛的情感,和这样深刻的寓意,这与作者的悲悯之心和对世情的关照是分不开的。
我特别想在这个特殊的2020年,在这个夏日,与自己的孩子共读《稻草人》。
我希望她能够理解苦难是什么,我们期待的光明是什么,我们为之奋斗的又是什么。
苦是一剂良药,在童话的包裹下,苦是慢慢显现出来的。我们隔着时光,看着曾经受苦受难的人们。时代的伤痛,是通过人的努力才能治愈的。我们教会孩子品味甜的美,也要让他们慢慢体味苦的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体会。
叶圣陶谈到教育的时候曾说过:“世界之广大,人类之渺小,赖有想象得以勇往而无惧怯。儿童在幼年就陶醉于想象的世界,一事一物,都认为有内在的生命,与自己有紧密的关联,这就是一种宇宙观,对他们的将来大有益处。”
希望我们的孩子,在看到苦难的同时,也能看到稻草人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同时,学着温柔善良地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