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小学校长在朋友圈吐苦水:“如今,上好体育课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这一说法,引发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共鸣。在疫情的影响下,体育课本已欠账,开学后又不能聚集,课程安排难上加难。但是,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体育课又必不可少。破解这一矛盾,不妨从提升体育课的地位着手。
长期以来,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数外三大主科都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作为应试教育的必考科目,学生、家长在这些科目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网民吐槽说,体育课是被其它主科挤占最多的课,体育老师也是一些学校最不受重视的老师。
如今,小胖墩、小眼镜、小屏奴不断出现,且越来越低龄化。这恰恰说明,体育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加强。虽然在疫情的影响下,聚集性、高强度的体育课不该进行,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方式仍然值得提倡。
长期以来,强智育、轻体育的观念在一些地方不断被强化。要改变此种现象,还是要从提升体育教学的权重着手。多给体育锻炼留出一点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技能,健全学生体魄。作为孩子教育的参与方,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一味地追求“考什么就学什么”,忽视孩子的健康教育。
从“健康中国”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经过疫情洗礼,更多人意识到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当前,适当提升体育课地位,倡导学生积极锻炼,正当其时。这既是社会与时代对健康的呼唤与寄望,也是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