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流香与江州结脉处速度与乡情《南山览新城》打油匠吴师傅袁驿李烧腊
第007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金碧流香与江州结脉处
速度与乡情
《南山览新城》
打油匠吴师傅
袁驿李烧腊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1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油匠吴师傅

苏其善

  一

  吴锡光是我们铜梁水口镇树荫村油榨房的打油匠师傅。

  我们这里方圆数十里,当时就他的打油手艺最好。他又正当盛年,天然成为油榨房的“主打”师傅。各生产队分别选出一个年轻力壮的男人,跟着吴师傅打油学艺。

  那时候,乡村打油匠一般都是把自己穿得很旧的补巴重补巴的旧衣服,用作工作服。工作服一般都没有洗过,被菜油浸染得看不见纱子和本色,油光漆黑。

  打油匠是没法讲卫生的。他们不是屈身团油饼,油饼渣滓乱飞,就是弓身用撞榨杆打油榨机,四肢弯曲如弓。油料的粉末,菜油的油气,在打油匠身体上无孔不入地侵袭,使他们的皮肤也呈现黝黑的油色,连头发都是油浸浸的。

  吴锡光是个孤儿,父母去世早,从小生活无着,吃着百家饭长到十二岁,就跟一个外地来的打油匠师傅学习打油。因为这个活儿又脏又累,一般人没有几个愿意学。旧时候的打油匠就多数为单身,孤苦一生。

  学打油匠不易,不仅要有力气,还得有技巧。打油匠们一会儿扭动身子打翻锤,一会儿前后交替打花锤,一会儿随心所欲打甩锤……锤锤准确击中目标,犹如表演杂技。为了增强撞击力,他们一般两个人一组,奋力将百十斤的油锤拉起,急速后退,然后再借助惯性奋力将铁锤撞向木楔,发出山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

  二

  油榨房全凭打油匠卖气力,从菜籽到出油的所有流程全系人力。从原料油菜籽到成品油,要经过好几道繁杂的工序。

  先将油菜籽在大锅里炒熟,使籽内水分蒸发变干变脆。再将油菜籽经过几圈碾压,黑色的外壳就剥离开来,铁制的碾磙越转越快,待碾槽冒出一缕缕油烟,籽粒已粉碎为末。再把碾细的菜籽粉末,用木铲铲到油光黝黑的石头滑槽里,再滑到巨大的甑子里。甑子立在大铁锅上,锅下熊熊燃着炭火,锅内开水翻滚,热气腾腾。

  不一会儿,盖子上冒出浓浓的蒸汽,这时的菜籽末已蒸软。吴师傅和打油匠们走到灶前,“嗨”的一声,手提甑子耳朵,将甑子抬下,把菜籽粉倒在泛着油光的硬地上。然后,他们将稍冷的蒸粉铲起来,倒进铺着稻草的铁圈里,踩实压平,使之成为一个个圆饼,再把菜饼叠成一人多高的圆柱。

  接着,吴师傅带领徒弟们将油饼嵌装进油榨机里。油榨机是圆木制作,模样像一具庞大的棺材,上面压着条石。油饼装填进去之后,接着装填一根根楔木,楔木顶端都戴着钢帽。油榨房的屋脊正梁上,垂下一根粗索,系住一根很重的铁锤撞杆,撞杆顶端,戴着更大的钢帽,打油匠们便推动悬在房梁上的铁锤撞杆头去撞击木楔的钢帽。

  随着一次次的有力撞击,木楔逐渐深入油饼中,油饼越挤越紧,菜油就被榨出来,顺着榨槽流下,开始像滚落的珠子,接着如下坠的细线,继而似涓涓溪流。

  油榨机嗤嗤地喷着热气,黄浊色的菜油牵连不断地滴下,滴在出油口下面的油缸里,浓烈的菜油香味便四处飘散。

  三

  铁锤撞杆很粗很重,每班都是三四个人以上,你打一杆我打一杆地轮流着,“嗨哟嗨哟”的号子吼得山响。撞杆猛击着楔木,随着一阵阵“砰砰”的沉闷厚重的撞击声,震得地皮和房屋都在颤抖。

  每次打油,吴师傅都是打第一杆,以后由徒弟们接着打。打油匠们在撞杆摆动在三步范围之内,集中精力,配合默契,臂肌凸出,汗流浃背,口喊号子。

  打油号子每撞击一次,来回各四拍。唱号子:嘿哩个哟——“镗”的一声撞在楔子上。又唱:哎呀嘿的哟——又拉回。再唱:莫嫁打油匠嘿——再“镗”的一声撞在楔子上。又唱:难洗油衣裳哟——又拉回。如此反复循环。

  铿锵的锤声和粗犷的号子声组成乡间最动听的交响曲,使打油匠的劳动变得格外壮美。油不停流进油缸,打油匠的汗从古铜色的肌体上,也不停地滚到地上。

  半天的艰辛劳作,打油匠们肚皮饿了,就反扣一个箩筐在地上,把家人们送来的饭菜搁在上面,蹲着围在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又接着炒菜籽,上碾槽,打油,卸油饼,舀油装桶……

  有幸长在新社会的吴锡光师傅没有单身,有美满幸福的家庭,有非常贤惠的老婆。还有儿女六个,儿子个个身强力壮,女儿人人聪明漂亮。

  如今,乡村的打油声已成为遥远的绝响。虽然现在的乡村再也没有打油匠这个行当了,但他们奋力挥锤的身姿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浑厚的号子声也经常萦绕在我的耳畔。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