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彩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
11月17日凌晨3点30分,夜色如墨。58岁的菜农张光淑已早早起床,打着手电筒,弯着腰在自家菜地里摘菜,这是张光淑一天的起点,也是城乡之间每日最早的约定。
回到家,张光淑坐在小板凳上,仔细剥去白菜外面的老叶,将鲜嫩的菜心码放整齐。整理好之后,她背起背篓踏上乡间小路,匆忙赶往三河镇公交站。
近年来,石柱陆续开通了202、205、206共3条公交线路,每天往返于县城与大歇镇、三河镇、下路街道金彰社区之间,日均运送菜农300多人次进城卖菜。这些破解近郊乡镇菜农进城卖菜难题的公交车,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背篓公交”。
清晨6点,天还未亮,三河镇公交站已经热闹起来,从各个方向赶来的菜农们朝着公交站汇聚,只为赶上第一班进城的206路公交车。“早点来排队,晚了怕赶不上头班车咯。”菜农何玉珍说道。
马培群背篓上的豆腐盖着干净纱布,她笑着说:“昨天晚上做的豆腐,今天准备去渡船口卖,那里人多,卖得快。”
昏暗的路灯下,一个个佝偻的身影排成长队,大家有说有笑,交流着最近的收成与行情,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对生活的热忱和期盼。
6点20分,206路公交车缓缓驶入站点,车门打开,驾驶员李波快步下车,一边帮老人扶稳背篓,一边叮嘱:“慢点慢点,都上得来!”这些菜农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人,持老年卡就能免费乘车。大家有序上车,背篓挨着背篓,车厢虽显拥挤,却井然有序。
天色渐渐透亮,晨光洒满街道。公交车到站停靠,张光淑和几位菜农迅速下车,背着沉甸甸的背篓快步向前——她们要赶在早市人流高峰前,找一个好摊位。这里周边小区密集,早起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和散步的老人络绎不绝,大家都看中这里的人气。
张光淑找了一处位置,麻利地铺开塑料布,摆上蔬菜,刚摆好摊,就迎来了熟客。“我经常买她的菜,特别新鲜,吃得也放心。”市民易大姐的认可让张光淑脸上露出笑容。不到半天,不少菜农的蔬菜就销售一空,背篓渐空,手里的零钱却越攥越厚。
上午10点过,就有菜农背着空背篓在公交站等候返程的公交车。随着206路公交车稳稳停靠,大家笑着上车,互相分享着今日的收获。
“这一背篓洋芋,卖了128块钱。”余长冬笑着说;张光淑整理着手里的零钱,笑容质朴:“累还是累哦,从凌晨忙到现在,腰都直不起来了,但菜卖完了心里高兴,再累都值了。”
“我们增加早上6点30分从乡镇始发进城的班次,主要是解决菜农一早进城卖菜的需求,线路途经中坝、桥北、双庆、太保祠等附近的农贸市场停靠,方便大家赶早市。”县道路运输事务中心运输事务科负责人张凤勇介绍,这些线路不仅增加了近郊乡镇菜农的收入,也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新鲜的蔬菜。
清晨满载期许出发的“背篓公交”,此刻正满载收获行驶在归途。这小小的公交,承载的不仅是菜农们的生计,更藏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城市治理温度。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倩 陈静 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