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7点,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长寿湖上,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上百根钓竿沿湖岸排开,钓友们正忙碌地调漂、挂饵、抛竿;湖中心,一艘艘小船载着钓友驶向远处的小岛,那里有更好的钓位;不远处,农家乐、民宿升起了袅袅炊烟,正在为一天的营业做准备……长寿湖的一天,在钓友和农家乐民宿老板们的忙碌中开启。
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一个绿色产业和新经济形态正在兴起。
被誉为“西南明珠”的长寿湖,如何利用一根鱼竿“钓”活绿色生态产业?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蹲点调查。
一位难求
一竿一线带来超千万元消费
长寿湖西岸,市民陈明正专注地盯着浮漂,身旁的鱼护里游动着两条银光闪闪的翘嘴鱼,这是他几个小时耐心守候的成果。
“我办了垂钓证,一年交800元,随时都能来这里钓鱼。”陈明来自重庆中心城区,几乎每周都会开车来长寿湖垂钓,“这里鱼种多,环境好,即使开车1小时也觉得很值。”
长寿湖拥有10万亩水域,200多个大小岛屿点缀其间,像陈明这样持证的垂钓者累计已达5.6万人,每年到长寿湖垂钓的人数超过8万人次。“长寿湖独特水域生态系统孕育了翘嘴、鳜鱼等32种野生鱼类,是名副其实的‘天然钓场’。”长寿区浩湖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湖公司)总经理张超介绍。
2011年,浩湖公司正式成立,长寿湖垂钓管理迈入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制定统一的垂钓规则、划定垂钓区域、规范垂钓行为等举措,有效解决了以往的管理难题。
“没想到第一年就办了4000张垂钓证。”张超表示,每到周末节假日,好的钓位更是一位难求。如今,办理全年钓鱼证的人数达3000人,销售垂钓次票达6万多张,休闲垂钓收入突破700万元,加上钓友们购买渔具、饵料和吃饭的费用,一年带动的直接消费超过一千万元。
“垂钓证不只是一张门票,更是一个服务承诺。”张超介绍,办证者不仅能拥有专业钓位,还能获得应急救援和保险服务。公司配备了100多名巡逻队员,为钓友提供应急救援服务,让钓友安心、尽兴。
特色业态
带活周边农家乐200家
“上边就是农家乐,带着家人来也可以耍一耍。”“湖边还有不少地方可以露营,小孩可以到水边玩玩。”记者在和陈明闲聊时,周围的钓友凑上来说道。
湖岸边不远处,“望湖鱼庄”的老板娘周丽华正在接听预订电话。她的农家乐坐落在湖边高地上,推窗见湖,满目苍翠。“客人最喜欢我们这里的自然环境。”周丽华说,很多钓友表示,就算钓不到鱼,来这里住两天也值得。
周丽华的农家乐由自家房屋改造而来,现在有12个房间,每个房间都能看到湖景,周末至少要提前半个月预订。周丽华说:“很多钓友都是全家一起来,白天钓鱼,晚上吃湖鱼宴,第二天还会去周边采摘。”
周丽华的丈夫负责带领钓友找钓位,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家帮忙。如今她家的年收入超过30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从基础的餐饮住宿到定制化的垂钓套餐,再到采摘长寿柚、长寿湖血脐等本地特色的文旅组合产品,曾经零散分布的农家餐馆,如今已发展为集餐饮、住宿、垂钓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业态。
现在,像“望湖鱼庄”这样的农家乐和民宿已有近200家,直接带动就业超5000人,每年给当地村民带来近8000万元的收入。这些遍布湖岸的农家乐,不仅见证了长寿湖从“养鱼卖鱼”到“以渔促旅”的转型,更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赛事引流
助推文旅消费升级
金秋十月,中国长寿湖钓鱼大师赛在长寿湖渔文化村火热举行。60支队伍、近500名专业钓手和钓鱼爱好者齐聚长寿湖。最终王越红、周贤平组合以150斤总渔获摘得桂冠,捧走2万元冠军奖金。
“长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赛事选择这里的关键原因。”张超指着湖岸线介绍,“你看这长达7公里的天然钓台,可同时容纳2000名选手同场竞技。这是任何人工钓场都无法比拟的。”
2020年起,浩湖公司开始举办垂钓大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比赛。随着赛事升级为国家级一类赛事,全国钓友向长寿湖汇聚,垂钓竞技引爆文旅市场。
借助赛事影响力,长寿湖“天然钓场”的知名度传遍全国。赛事期间同步举办的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达10万人次,拉动消费数百万元,“垂钓竞技+休闲体验”的模式,实现了“以赛聚人、以人兴旅”的良性循环。
从一张钓鱼证的规范管理到一场大赛的千万曝光,从一间农家乐的升级迭代到一次赛事流量的落地转化,长寿湖以垂钓为媒,成功激活了生态、文化、旅游的多元价值。张超表示,浩湖公司将继续深耕休闲渔业产业,推动赛事IP化、服务标准化、体验多元化发展,让长寿湖这颗“西南明珠”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长寿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