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现实性
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笔记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尚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新大众文艺是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变革,人民大众担当主创、主角,运用人工智能、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创新文艺形式和表达方式,呈现共创共享的一种新型文艺形态。繁荣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要立足时代特征,不断推动新大众文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迈进,让更多优秀作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弘扬中国精神,筑牢文艺根基。新大众文艺接续人民文艺的精神血脉,要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释放与发挥新兴文艺的正能量和积极作用。一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新大众文艺要立足时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多元形态中,通过具象化的人物、生活化的故事,让富强、民主等价值理念在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中可感可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鲜明底色。二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紧扣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从时代变迁中汲取文艺创作灵感,用Vlog等方式记录发展历程、厚植家国情怀。三要弘扬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聚焦生活中的温暖瞬间、奋斗中的励志故事,用真实的情感、鲜活的形象打动网民。深入开展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更多的正能量,激励更多的善举,汇聚社会的善意,让每个人都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强化内容创新,打造精品力作。精品是文艺的生命线。新大众文艺诞生于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以人机协同创作、全媒体矩阵传播为鲜明特征,依托数字交互技术,实现更具广度与深度的人民性表达。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精品求繁荣,不断推动文脉赓续。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用心创作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反映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聚焦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真实诉求,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重要事件纳入创作内容,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议题作为核心焦点,最大程度引发公众的积极讨论,让人们在参与创作和观看欣赏大众文艺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要彰显新时代精神气象。文艺创作的生命力源于对时代的深刻把握,唯有心系民族复兴伟业与时代发展大势,才能精准捕捉时代脉搏、感悟艺术脉动。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用心打造精品力作,真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完善生态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既是网络空间与技术空间的协同共建,也是生态与规则的共同塑造。新大众文艺的持续繁荣,离不开系统完备、运转高效的生态闭环。一要筑牢版权保护与交易基石。把网络版权保护作为主战场,以保护网络文学、音乐、视频、游戏、动漫等版权作品为重点,扎实开展网络版权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同时,健全市场化版权交易机制,搭建规范透明平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让广大创作者的智力成果获得合理回报。二要搭建多元化交流展示平台。持续办好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大众文艺评奖等活动,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媒介,为各类优秀作品与创作者提供平等的展示机会。三要强化行业自律与评论引导。以部门规章形式确立行业标准,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培育高素质评论队伍,对新作品新现象加以精准、有效的评论,形成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评价导向。

  深化技术赋能,拓展发展空间。数字技术为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数字技术作为坚实支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构文艺生态,为新大众文艺向更高质量发展、更广领域延伸注入强劲动能。一要推动前沿技术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探索人机共创新模式,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剧本创作、旋律谱写等推动创意快速落地,借助大数据捕捉作品传播轨迹与受众反馈为创作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影、互动式阅读等全新体验,打破传统文艺时空限制。二要开发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创作工具。要让普通大众轻松参与创作、释放全民创意活力,就要简化流程、降低技术门槛,如运用智能模板化创作工具、AI辅助创作系统、低代码创意工具等。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深度把握受众审美偏好、兴趣需求与消费习惯,实现文艺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推动个性化创作、定制化传播。三要加快数字文艺平台建设。着力搭建集内容展示、在线交流、个性化推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众文艺平台,持续优化用户界面设计、提升页面加载速度、完善互动体验功能,使优秀作品以更快速度、在更广范围触达受众,真正实现好作品“人人共享”,走出一条兼具大众活力与艺术高度的科技与人文相融合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