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现实性
以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家笔谈

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现实性

  李海青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多次批评了那种认为“共产主义虚无缥缈”的观点。而要想彻底批判“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就必须深刻阐明共产主义的现实性,阐明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同时也逐步生成、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其相关方面能够直观认知、切实可感。只有把共产主义的现实性阐释清楚,才能在理论上有效批判各种认为共产主义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的错误论调。

  共产主义因素的现实性

  共产主义作为一个伟大理想存在于未来,但这个理想必须通过持续的历史过程来实现,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在这样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因素从萌芽、发育到成长、成熟。换言之,共产主义因素不是与以前的历史完全割裂,毫无预兆地突然出现,而是自身要经过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生长过程。在此意义上,理解共产主义,必须树立过程性思维。对于这样一种过程性思维,马克思既给予了方法论上的启示,也直接指出了新社会因素孕育、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这种“从事后开始”的“从后思索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也有阐述:“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虽然以上所谈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但对整个历史认识和历史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按照这种“从后思索法”,我们可以依据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发展高级阶段的特征,来反观、把握这些特征在现时代的萌芽与征兆。也正是依据这一科学方法论,马克思贯通现实与未来,明确指出未来理想社会的种种构成因素,已经生成、发展于现实的进程之中。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发展过程内部和流传下来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并且与它们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由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

  在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这些新社会因素的萌芽与征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现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即是征兆;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现时代社会成员广泛的自由结社即是征兆;共产主义社会以自由时间为财富,现时代人们日益注重自由时间即是征兆;共产主义社会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现时代不可逆的全球化与各个层次的区域一体化即是征兆;共产主义社会摆脱了物的奴役,现时代社会发展的后物质主义取向即是征兆;共产主义社会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现时代对个体发展的愈益关注即是征兆;共产主义社会主张社会所有制,现时代各种公有制形式的不断发展即是征兆。以上概括未必全面,新社会因素也只是萌芽与征兆,但其表明人类历史实际正沿着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大的趋势在发展,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性与历史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露。

  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

  按照传统理解,共产主义是一个要经过很长历史时段才能实现的美好社会形态,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人现实性的历史活动服从并服务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一方面,这种“社会形态论”的理解聚焦于未来的理想目标、美好结果与应然状态,具有价值定向和功能定位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形态论”的理解对把握共产主义而言又并不全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逻辑,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更是一个从现实的人出发,不断满足人的现实利益需求、不断推进人的自身发展、不断实现社会理想的持续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运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一观点可以称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论”的理解。这就启示我们必须把共产主义放在现实的基础上和历史的条件下进行把握,而不能抽象地研究和探讨。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的,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既然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现实的改革发展,破解难题、保障民权、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自由、权利和幸福,就是扎实推进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在现实中无法企及,但人们在时代条件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积极地改造世界,为自身状况的切实改善、自身权益的切实维护,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而不懈奋斗,就不仅是在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添砖加瓦,而且也是在实现属于自身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而这个时代性理想与目标的实现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就具有了价值与意义。如果将共产主义仅仅视为一种未来的社会理想,将现实奋斗的意义完全归结为实现这一最高目标,看不到现实运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就将现实本身的存在价值和实践意义虚化与淡化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论”理解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论”理解极为重要的补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用唯物史观看待事物,既要志存高远守护革命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干好现实工作,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体现。正是因为将共产主义作为现实运动扎实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才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才获得了高度认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切实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样,也正是因为将共产主义作为现实运动扎实推进,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才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共产主义道德的现实性

  共产主义之所以伟大,当然在于其臻至的美好社会理想,同时也在于其达到的理想人格境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道德觉悟大大提高,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能够普遍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真正的共同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得以确立。共产主义不断实现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这种共产主义道德觉悟与思想观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但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道德的美好,并不是说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道德才会生成和出现,必须看到,共产主义道德具有特定的现实性。

  现实中,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就是这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与道德的先进分子的组织形式。《共产党宣言》最先集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品格,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牢牢秉持初心使命,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成功改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最终实现了中国改天换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党员楷模,如焦裕禄、杨善洲、廖俊波等,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也是这样一种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党员个体如此,由其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就有了切实的保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先进的道德品质。当我们感动于现实中一个个榜样楷模的不平凡事迹时,当我们自豪于党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时,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共产主义的信仰与道德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体现在全党以及每个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中,共产党也正是因此牢牢占据着人类道义的制高点。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