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和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强化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企业、科技计划人才集聚培养功能,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这为高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西部高校作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重大使命,必须坚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引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助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深化协同育人体系支撑。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科技、产业协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应从区域发展战略高度统筹谋划,构建“产业需求+区域优势+高校动能+企业实践”协同育人体系。一是完善协同运行机制。西部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的产学研合作,打通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研任务与育人目标同频共振。二是统筹区域资源布局。根据西部各地的产业特征、资源优势和战略定位,差异化配置科研和教育资源,并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优势推动西部高校向光伏、新能源、数字物流等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方向聚力,整合各方优势,形成层级互补、区域联动的育人网络。三是激活多元主体动能。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共育共享的人才生态。推动西部智库走廊建设,围绕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数字乡村等重点领域,组建跨地区、跨学科、跨学校的区域智库团队,扎根西部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推进分类改革布局优化。西部高校作为西部地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由于高校类型多样、基础差异明显,因此,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实现西部教育体系整体跃升,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一是明确高校功能定位。西部高校应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学生群体基础、地区发展实际等差异,形成“综合研究型高校专基础创新+应用研究型高校强应用攻关+职业技术院校重技术服务”育人格局。二是推动学科结构优化。西部高校应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强化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学科建设,设立“环境科学+经济学”“干旱农业+智慧灌溉”等交叉学科,并建立学术特区,推动“生态学+大数据+环境工程”“能源工程+AI+安全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院系边界。三是推进人才梯度培养。西部高校应结合地区特色资源、产业布局、区域发展战略,强化高职、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梯度衔接,实现“技能实操—知识夯实—技术研发—创新突破”的层层递进式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互为支撑的教育链条,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提升实践平台育人实效。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一是深化科研育人体系。西部高校应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实践,依托地方重点实验室、区域特色产业项目,实施“科研助学制”和“项目研修制”,让学生在真实科研项目探索与攻关中增强创新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形成“科研探索—创新创造”的闭环。二是打造产教实践平台。西部高校要立足区域产业需求,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充分整合校内实验室、创新工作坊、学科实践基地,打造“课程学习+科研探索+创新实践”的全程育人平台。三是完善实践评价机制。西部高校应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将实践能力、创新成果、社会贡献等纳入核心考核指标,建立科研实践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形成“实践任务+创新探索+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评价闭环,为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