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加快构建网上网下协同治理新格局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扫码关注!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
加快构建网上网下协同治理新格局
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

吴樾

  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基因,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塑造着时代的风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文化强国之“强”,体现在深厚的思想底蕴、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人格修养之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以优秀文化滋养人心,以高尚情操陶冶人格,从而汇聚磅礴力量,应对时代挑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文载道,升华思想境界。文化的本质在于“载道”,传递真理、涵养智慧、塑造价值,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蕴含其中的系统深邃的哲思智慧,滋养浸润着人们的心志与情操。要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古典文献,提炼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精髓,如“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点鼓励编写面向青少年、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的普及读物,创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现代戏剧、动漫、影视作品,使古老的智慧以新的形式“活”起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动力。二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为文化养心志、育情操提供了基本目标和价值引领。要把以文化人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创新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丰富高品质的文化内容供给。加强政策引导,重点加大对优秀原创作品的投入和奖励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创作更多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精品力作。结合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注重结合地域与民族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增强人民群众对家乡、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人们感受文化之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以文润心,涵养厚德品格。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润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一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对县、乡、村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升硬件设施水平,丰富服务内容。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探索“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模式,大力发展“流动图书馆”“流动美术馆”“乡村大舞台”等,创新服务形式,通过数字化、移动化手段,将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达偏远地区和基层群众家门口,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常态化,让人民群众在润物无声中涵养心志、陶冶情操。二是推动文化传播技术与形式创新。聚焦高品质、有温度的文化体验,系统地挖掘和整理蕴含深厚道德情怀的艺术珍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项目,让人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古典诗词、戏曲中蕴含的忠孝仁义,以及近现代革命歌曲、美术作品中体现的坚定信念。依托网络平台,灵活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推出更多更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的优秀文化产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滋养人心。三是常态化开展道德实践与价值引领活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文明城市创建”等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践行文明风尚。加强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和表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从而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同时,要通过道德评议会、道德讲堂等形式,引导人们进行深入的价值探讨,提升公民的道德认知水平。

  以文聚气,汇聚磅礴力量。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聚气”,凝聚团结奋斗的共识,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一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作更多引发情感共鸣的主流文化作品。例如,创作展现革命战争年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豪情壮志的影视作品,以激昂壮烈的精神内核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激励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续写爱国奉献的壮丽篇章。二是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文化是创新活力的源泉。关键要打破束缚,鼓励文化创意自由生长,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要推动现代科技赋能文化创新,鼓励跨界融合,不断吸引青年人才加入,汇聚文化创新创造的智慧和力量。激励个体在所属领域中实践创新,在奋斗中成长成才,涵养高尚道德品质、审美境界与人格。三是赢得国际认同和理解。要善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理解与认同,汇聚发展力量。重点把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国对人类和平发展的贡献以更加吸引人、感染人的方式“讲出来”“传出去”,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生动、富有真情实感,创作能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让外国人也能被打动的作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