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加快构建网上网下协同治理新格局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扫码关注!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
加快构建网上网下协同治理新格局
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充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任甜甜 胡可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全面从严治党,并非一时之策、权宜之计,而是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秉持坚韧不拔之意志,付诸执着不懈之行动,一刻不停歇地将这场伟大的自我革命引向深入。

  深刻领悟“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现实必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一重大论断,深刻反映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复杂环境,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其现实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应对长期复杂考验的战略清醒。我们党是在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的风险与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且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了管党治党必须克服“毕其功于一役”的简单化认识,树立持久战思想,以常态化的自我革命淬炼队伍、抵御风险。二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政治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越是接近宏伟目标,越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只有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通过不断净化政治生态、提升执政能力、强化组织体系,才能确保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三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内在要求。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着“六个如何始终”的独有难题。这些难题根植于超大规模政党的组织特性,涉及权力运行监督、意识形态建设、政治生态净化等深层次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需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核心要求。“永远在路上”不仅是一种时间状态,更是一种质量标准。它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必须一以贯之。党的政治属性是党性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功能是党的首要功能。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将“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贯穿于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全过程。二是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必须一以贯之。思想建党着眼于解决“总开关”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内在精神动力;制度治党侧重于构建“硬约束”,提供外在行为规范,二者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筑牢信仰之基;不断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强化制度权威性和执行力,实现思想引领与制度约束的良性互动。三是作风与纪律的常态化建设必须一以贯之。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纪律建设具有预防性和惩戒性。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盯“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同时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现严管厚爱相结合。四是“三不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必须一以贯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坚持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通过严厉惩治、严密制度、严肃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系统施治、长效治理的战略目标。

  稳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实践路径。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要求从理念转化为实践,需要具体行动支撑和有力组织保障,关键在于压实责任、强化监督、激发活力。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必须紧紧抓住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责的完整链条,对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力的需严肃问责,确保责任落细落实。二是完善监督体系,提升治理效能。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要强化对“关键少数”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让其时刻感受到用权受监督。要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完善基层监督体系,让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三是坚持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精准把握政策界限,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