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需要代代守护并不断创新。数字技术的创新迭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因众而兴、因众而传”的创新发展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呈现新气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呈现形态,实现历史文化活态传承与思想精髓深度传播的双向突破,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轻量化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以其效率高、传播快、互动性强的特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轻量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一是以短视频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通过多样化的内容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形象化、趣味化地传播。利用这种方式,可将古典诗词、传统工艺、民俗故事等内容制作成高颜值、易理解、有趣味的短视频。例如,通过动画和配乐,把《夜雨寄北》《早发白帝城》等诗词意境转化为生动的视听体验,将现代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中,形成“在短视频里看见文化传承”的生动局面。二是以社交媒体实现文化传播的广泛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讯平台实现了实时交流的“活化”。通过数字媒体的话题设置、跨界合作、挑战赛等形式,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如打造“我的三峡日记”“非遗技艺挑战”等主题栏目,让公众自愿地参与到文化传播和互动环节中。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背景介绍、专家讲解以及直播展示等内容,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同时,通过二次创作、转发和评论,形成文化传播的新矩阵,增强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借助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实现轻松便捷的文化内容传播与传播效果转化,不仅能够缩短文化内容传播的距离和时间,还能够快速吸引青年群体的目光,迎合其阅读习惯。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场化传播。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被动观看,而是能够实现沉浸式、在场化的文化体验。一是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利用VR技术,虚拟复建秦始皇兵马俑坑、汉代宫殿、唐代市集,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AR技术则在实体场馆或文化景点中动态叠加虚拟信息,如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上投射背后的故事和工艺流程,使游客在互动中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具体、鲜活,增强游客“真实感”,提高其“情绪价值”。二是以互动展览实现深度参与和增强文化认同。数字互动展览打破了传统展陈的单向性,转而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多感官、多体验模式。设计虚拟修复古代陶器的模拟操作,让观众亲身“体验”匠人技艺;开设数字化“非遗工坊”,通过触觉、听觉、视觉的结合,让观众感受传统技艺的精细;通过创新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让青年群体更加了解、喜爱中华文化。通过在场化、沉浸式的展览体验,进一步加深公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此外,借助数字技术赋予文化场景“现场感”与“互动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场景虚拟化,结合传感器、动作捕捉技术,使用户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中,增强代入感,提升文化记忆的深度,实现“在场感”的延续。这种互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性化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已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性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一是大数据技术洞察用户文化偏好。深度分析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搜索兴趣、互动行为,精准捕捉不同受众的文化偏好。如分析出某一用户更喜欢唐诗、篆刻或某一历史朝代,为其定制专属的文化内容推送,包括相关讲解、书籍、视频等,为内容的精准投放提供强大数据支撑。二是算法推荐实现个性化传播。基于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算法根据用户兴趣偏好,推送符合其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通过现代流行元素与古典文学的联系,以“穿越”主题为背景,尝试将艺术审美匹配不同年龄层观众,吸引用户自主观赏,更加主动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三是多样化的智慧应用推动个性化体验。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智能推荐、大数据分析以及AI大模型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性化传播路径中,如定制个人学习伴侣、虚拟导游以及音乐主题创作等,为不同用户打造“专属定制”的文化体验。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更鲜活生动、形式更丰富多样。
(作者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