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抓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第011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持续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抓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持续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陈洁 赵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重大民生问题。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和人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个体幸福、社会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应激因素和精神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因此,要持续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强化人才支撑,健全干预体系,营造社会氛围,大力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高社会心理健康指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高效服务治理格局。破解超大城市心理健康服务难题,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组织协同的多元共治新格局,从“纵向贯通”和“横向联动”同步发力,实现资源的结构性整合与系统性增效。在纵向层面,以精神专科医院为技术龙头、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为区域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网点,构建分级诊疗网络,打通专业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通道。在横向层面,建立由卫生健康部门统筹,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协同的“1+N”联动机制,通过资源整合与职能互补,实现相关领域心理服务全覆盖。同时,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发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运用远程咨询、AI心理测评、数字疗法等技术,破解渝东北、渝东南山区因地理阻隔导致的服务可及性难题,让技术赋能成为缩小城乡服务差距的重要抓手,让山区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服务资源。

  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依赖专业素养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需要从“供给端”与“激励端”双向发力。在供给端,支持重庆市内相关高校加强精神病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建设,增加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应用方向教学比重,实行“高校导师+临床导师”联合指导,强化“理论+实践”双轨培养;推动心理评估、危机干预等核心技能纳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构建“毕业证书+技能证书”双证融通模式;支持高校与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核心技能,力争实现“毕业即可胜任岗位”,解决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在激励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结合重庆财政实际,设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专项岗位津贴,确保薪酬不低于同级其他医疗岗位;职称评定单独划定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领域指标,并向基层一线人才倾斜,避免“重论文、轻实践”评价导向;构建“技能展示、专业认证、荣誉激励”三位一体机制,提升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同感,让人才不仅能“引得进”,还能“留得住”,更能“用得好”。

  健全干预体系,打造全链条心理危机应对机制。超大城市人口密度高、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范围广,更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危机干预体系。在事前预警环节,依托“虚拟网络+实体社区”网格化管理,通过定期心理测评、网格员走访、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为特定人群建立动态监测台账,细化分级预警机制,提升风险筛查、早期预警和早期识别能力。在事中干预环节,针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不同场景,制定差异化应急预案,组建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组成的“1+3+N”应急快反小组,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24小时危机热线、心理援助App等方式,提升应急干预服务的及时性、专业性和可及性。在事后重建环节,将心理服务与社会支持相结合,建立“社区干部+专业社工+志愿者”随访小组,引导公益组织、心理服务机构开展心理恢复活动,对受影响人群进行跟踪服务,帮助其逐步恢复社会功能,避免心理创伤转化为长期心理问题,真正实现“危机化解、心理重建、社会融入”闭环管理。

  营造社会氛围,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要从“认知重塑”与“社会动员”两方面发力。认知重塑层面,要以《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为指引,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科普宣传。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宣传教育,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心理健康系列短视频及公益广告,在公共空间投放科普海报;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心理健康周”等节点,举办专家讲座、主题展览、公益咨询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平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逐步消除社会歧视及公众认知误区。社会动员层面,设立心理健康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提供相关支持,培育本土品牌,通过“时间银行”机制激励志愿者参与,形成“专业机构+志愿者”服务网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企业员工培训内容,让关注心理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与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市人民医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