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渝中区鹅岭二厂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如何抓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奋力开创文化产业“新蓝海”?聚焦这一主题,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意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文所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副会长
陈庚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
重庆日报:在优化顶层设计,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方面该如何着力?
意娜:顶层设计的核心是预埋好制度接口,让价值能够顺畅流动、自我迭代。一要推动文化无形资产从“估值”迈向“入表”和“流转”,着力解决产业长期存在的“轻资产、融资难”痛点。依托财政部已允许数据资源入表的政策接口,会同多部门共同发布估值指引,在国家层面建立权威的文化IP“估值基准模型”,指导地方产权交易平台进行科学定价,让这些“入表”的无形资产能够真正流动起来,为后续的版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提供坚实的底层资产。二要用好“负面清单+沙盒监管”政策工具,为新兴业态创新预留空间、降低试错成本。针对人工智能、数字藏品等新兴领域,应争取授予地方政府更大审批权限,由文旅部门牵头,会同网信、金融等部门进行联合评估,出具综合意见,实现从“企业跑多头”到“政府内部协同”的转变。三要推动财政工具从“补投入”向“奖效益”转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可以借鉴绿色发展中的“碳汇”交易理念,探索建立衡量文化项目社会效益的评价机制,将“文化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指标化拆解,构建包含“本土IP复用率”“文化消费转化率”等在内的可计量、可审计的评估体系,将财政奖励与其实际产生的社会效益强挂钩。
陈庚: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重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效激励与精准引导。首先,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协同,引导文化产业有序发展。纵向上,打通国家战略与地方规划的衔接通道,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布局。横向上,打破政策壁垒,推动文化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的深度耦合。其次,优化市场发展环境,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在市场环境优化上,政府要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加强专利、版权、商标的注册与执法力度,建立文化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有序流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上,要持续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做优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头雁效应”;同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再次,精准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供给。设立和完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投向内容创意、技术研发、数字转型等关键环节;健全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版权质押、文旅项目收益权融资等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落实并优化文化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重庆日报:怎样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意娜:数字化的核心任务是完成从“文化上云”到“数据赋能”的升级,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一要将政策重心从补贴硬件转向支持“数据、算法、模式”创新。关键在于建设高质量、可信、安全的公共文化数据集,为数字文化创作提供可负担的基础“原料”。在数据入库过程中,应做好分级分类安全管理,对涉及民族文化基因、核心历史档案等敏感数据,必须打上“境内使用”的标签,维护数据主权和文化安全。二要优化对新兴技术的监管,变“合规成本”为“市场通行证”。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探索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实行并联审批,为文化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清晰的指引,大幅缩短备案周期。对于尚不具备面向公众服务的内部研发工具或限定场景应用,可以依据现有法律法规,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创新沙盒,鼓励技术迭代。三要建立规范的“收益反哺”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闭环。财政部等部门已鼓励盘活文物资产,并允许将二次开发收益用于数字化更新。在进行公共IP授权时,政府可采取“保底+阶梯分成”模式,通过公开透明的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所获收益应专项存入“文化数据资产更新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反哺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建设。
陈庚:数字时代的文化发展必须契合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的趋势,才能永葆发展活力。一是筑牢数智化赋能文化发展的根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完成文化遗产、文物典籍、非遗项目等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存储,运用通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进行深度语义标注与知识关联,构建机器可理解、可处理的文化知识体系,实现从数字存档到智能认知的跨越。同时,推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智慧化升级,开展文化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推动文化装备升级,打造“数字工厂”“数字车间”,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坚实的数智支撑。二是扶持和形成数智文化融合创新原动力。在基础要素层面,政府要主导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基金引导与税收政策,激励人工智能、大数据、扩展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原始创新与融合应用。在主体培育层面,需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建立数智技术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跨学科实验室与产学研平台,破除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壁垒。三是优化数智技术赋能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制度与市场环境。完善数字文化治理体系,加快制定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数字版权等标准规范,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交易与保护平台,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版权自动确权、授权与收益分配,保障创作者权益。优化市场环境,对数字文化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创新试错,同时加强规范引导,推动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生态。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重庆日报:如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意娜:文旅融合要超越“项目思维”,树立“产业生态”的全局观,让文化从“流量入口”变为“产业接口”。一要扮演好“超级链接者”的角色,用“链主”思维培育产业生态。《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要“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动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发展”。地方政府应将区域核心文化IP进行系统性解构,绘制产业链图谱,通过精准招商“补链”“强链”,带动整个生态的繁荣。同时,应建立市场化的“赛马”机制来遴选链主企业,避免行政指定。二要全面推行“文化能效”评价体系,让文化赋能从软性的倡导变为硬性的考核。文旅部已开始将“IP复用率”“文化消费转化率”等核心指标纳入国家级园区考核体系。应将这一“指挥棒”与土地供应、融资授信、财税支持等核心资源强挂钩,并同步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独立的审计评估机制,确保其公正有效,引导市场主体创造长期价值。三要用好资产证券化(ABS)等金融工具,为产业引入“源头活水”。借鉴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ABS项目的成功经验(首期规模18.5亿元、票面利率贴合同期稳健型旅游资产ABS区间,已通过专项计划实现破产隔离),将景区门票、演艺票款等稳定现金流打包上市。下一步的关键是在扩大试点的同时,严格守住风险底线。政府的角色是做好公共服务与监管,绝不能提供隐性担保;必须通过独立的特殊目的载体(SPV)实现“破产隔离”,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为文旅产业撬动更多社会资本。
陈庚:在人文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文旅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以打造文化IP提升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竞争力。依托旅游资源和独特文化基因打造标志性文旅IP,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线路设计、景区建设、产品开发与游客体验全过程。摒弃“千村一面”“千景一律”的同质化开发,如西安的“唐文化”、景德镇的“瓷文化”、重庆的“山水文化”等,均是通过场景化、故事化、体验化打造的地方文化IP,构成了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二是大力推进“文旅+”跨界融合以打破产业边界。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体育、康养、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旅游、工业遗产旅游、体育赛事旅游、研学旅行、康养度假等新业态。以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为抓手,借鉴北京798艺术区、成都宽窄巷子、重庆鹅岭二厂等模式,通过“文旅+”盘活存量空间,创造消费热点;依托农业产业基础,开发农耕体验、田园康养等产品,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构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协调机制,统筹解决文旅融合中的规划衔接、用地保障、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形成发展合力。加强区域协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合作,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塑区域文旅品牌、共享客源市场、共建智慧服务平台,构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