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向新发展扫码关注!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向新发展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向新发展

李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以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变量”撬动文旅融合提振消费的“最大增量”,事关重庆加快打造文化旅游强市。要紧扣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命题,在技术突破、制度创新、人才引育等关键维度上系统性破题,推动巴蜀文化“富矿”转化为数据要素“资源”,把山水“颜值”转化为发展“增值”,把双城经济圈“流量”转化为文旅发展“留量”,在更高起点上探索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融合向深向新发展的市域范例。

  以技术突破为核心,培育文旅融合新引擎。数据要素的深度应用、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是以新质生产力提升文旅产业效益的核心抓手。文旅产业天然具有场景驱动、数据密集、体验优先的鲜明特征,其生产方式高度依赖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旅游需求的精准响应,这恰恰为数字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赋能空间。当前,重庆虽拥有大足石刻等优质文旅资源,但部分仍停留在静态展示、线性开发的初级阶段,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规模变现能力不足,根源在于缺乏技术赋能的生产函数重构。培育文旅融合新引擎,必须推动数字技术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生产要素,从局部应用转向系统重塑。一要建设长江上游区域文旅大数据中心,整合文化基因库、游客行为图谱、产业运行模型三大数据库,打破文物、非遗、景区、消费等领域数据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实时共享与智能调度。二要构建“算法+文化”新型文化生产模式,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巴渝文化IP进行深度学习与内容再生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创产品;依托“5G+边缘计算”实现超大规模景区的实时数字孪生,构建沉浸式导览与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静态文物“活”起来,使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三要前瞻布局元宇宙文旅新赛道,培育试点示范项目,探索虚拟空间中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此外,出台重庆市数字文旅技术准入标准,建立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算法伦理“三重防火墙”,确保算法推荐内容向上向善,让科技真正成为文化的“解码器”、旅游的“倍增器”、治理的“稳定器”。

  以制度创新为牵引,营造文旅融合新生态。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要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壁垒、优化生态、激发活力,营造文旅融合新生态,促进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一要坚持规划统领,实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文旅融合深度对接,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主轴”,细化文化场景、旅游动线、产业链条“三张清单”,确保项目、要素、政策“三集中”,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与同质化竞争。二要建立包括文化价值评估、旅游转化潜力、数字承载能力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将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量化为可投资、可运营、可收益的生产要素,实现从“物理空间规划”到“价值空间规划”的跃升。三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文旅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两地文旅资质互认、标准互通、数据共享、监管协同,建立“产出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四要创新投融资模式,设立市级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重点投向AIGC、数字文创、智慧景区等“重智力、轻资产”领域,引导社会资本从“投基建”转向“投内容、投创新”。加快建立市级文旅数据交易平台,构建数据资产的确权、定价、交易机制,推动文化IP、游客画像、消费行为等数据资产的可信流通与价值变现。

  以人才引育为支撑,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以高素质劳动者为主体、以知识创新为内核。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队伍支撑,必须把人才引育放在优先位置。一要针对数字策展、文创设计、智能运维等新兴岗位的人才短缺痛点,加快实施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引进培育大量精通数字技术、熟谙文化运营、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二要深化产教融合,引导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具备创意设计、技术研发与运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设立文旅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推行“学历+技能+创业”三证书制度;建立“景区架构师”“非遗活化师”“乡村运营师”等新职业的职称序列,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揭榜挂帅”“赛马比拼”机制,让“英雄不问出处、才干不论资历”在重庆蔚然成风。三要重视乡土人才培育,实施“巴渝工匠”行动计划,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乡村讲解员等纳入地方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乡土文化人才,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