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向新发展扫码关注!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向新发展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曾豪 唐万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重要使命。面向“十五五”,高校需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发挥育人优势,通过深化师生思想认同根基、推进课程育人体系改革、创设特色研学实践活动等举措,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夯实师生思想认同根基。深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不断凝聚师生共识,发挥理论铸魂、文化培根的协同效应,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集大成者,彰显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对解决民族问题规律的再认识和新拓展。高校应组织师生深入研习相关理论,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增强师生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同。二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高校应组织专业师资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基础。三是运用新时代校园文化润心。校园文化是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的重要载体,其浸润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基础性和持久性意义。高校应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浸润氛围。一方面,注重校园显性文化传播,在宣传橱窗、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展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的海报、图片和文字,供师生常态化阅览感悟;另一方面,注重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举办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的文艺展演、文博展示、体育赛事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广泛参与和切身体悟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推进课程育人体系改革。深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构建主线突出、特色鲜明、全域覆盖的课程育人体系,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合力。一是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专题教研、集体备课,深入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教材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系统、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通过设立专题教研教改课题、组织教学竞赛和专题培训等方式,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举措,提升育人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专题精品课程建设。要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发挥教学团队优势,注重学情调研,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智慧化改革,使教学目标更贴合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加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依托综合学科优势,开设以“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史”等为主题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推动课程开放共享,扩大育人覆盖面。三是深化开展课程思政实践融合。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一方面,可以遴选一批学科属性相近的专业课程进行试点探索,形成有益经验后再全面推进;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民族学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结对研讨,通过集体攻关找准融入关键切口,合理设置教学环节,精心做好专业课程育人工作。

  创设特色研学实践活动。深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充分整合校内外实践研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创设专题实践研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一是开展专题实践教学。高校应主动对接各地民族文化博物馆,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课程,分批组织学生前往相关场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实景实物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去、带着收获回,促进实践成果转化,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开展主题学习实践活动。面向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党课、团课,邀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的专家进校开展专题讲座,推动实践课程育人走深走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渗透到社区民族文化宣讲、民族知识竞答、民族艺术展演等特色活动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形成共识。三是开展自主研学交流活动。积极为各民族学生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学生自主研学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增进与各族同胞的交往交流,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模式。通过学唱民歌、学跳民族舞、学做民族工艺品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联谊活动,创新各民族学生交流互动形式,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