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向新发展扫码关注!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向新发展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周文

  ●要把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置于牵引位置,将创新能力、产业韧性等纳入硬约束,通过明确年度目标、细化结构性指标、落实实物工作量、强化评估整改,推动经济循环的内生性稳定与可持续性提升。

  ●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不为短期波动所扰;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更要发扬斗争精神,在突破技术瓶颈、破解体制障碍、应对外部冲击中展现新作为,不断开辟经济建设新境界。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其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构成有机整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背景下,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兴国之要,对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传承与时代新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定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历经历史检验的兴国之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这一重大原则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既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传承,又赋予其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深刻彰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清醒认知。

  回望发展历程,我国从积贫积弱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预计于2025年底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名,用实践印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会高度评价这些成就,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为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会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阐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传统发展阶段不同,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不再追求单纯的速度扩张,而是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辩证统一;不再局限于局部突破,而是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不再孤立推进经济发展,而是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相衔接、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贯通。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既回应了短期稳增长之需,更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

  质效统一与动能转换: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系统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全会部署的重点任务。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优势所在,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明确了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只有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持续攻关,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才能筑牢经济建设的产业根基。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也是全会部署的创新抓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谁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谁就能在经济建设中占据主动。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要求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国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充分印证了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含新量”转化为“含金量”的发展逻辑。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会部署的关键布局。大国经济的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双向驱动思路。在供给侧,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系统清理区域壁垒与隐性限制,通过制度红利降低交易成本;在需求侧,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形成供需良性互动。这种内外循环的畅通,既彰显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

  改革赋能与开放协同:经济建设的动力保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明确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为经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释放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招。全会提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激发主体活力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又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上保障平等竞争;在要素配置方面,加快完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等,让要素流动更高效;在宏观治理方面,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提升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

  扩大高水平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明确了新时代开放发展的方向。与以往相比,当前的开放不再局限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是更注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再是被动适应国际规则,而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既能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集聚,又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经济建设注入开放动能。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要求。全会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实践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能提高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全会明确要求“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同时提出“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正是为了让“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各展其长、协同发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民生导向与全局统筹:经济建设的价值立场与系统思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体现了价值立场与系统思维,确保经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民生改善是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全会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将经济建设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从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到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全会部署的每一项经济任务都蕴含着民生温度。“十五五”时期经济建设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正是经济建设价值立场的生动体现。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全会强调的战略考量。当前,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只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才能确保经济建设行稳致远。全会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的发展目标。在产业领域,聚焦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等“卡点”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开放领域,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防范外部冲击风险;在金融领域,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种底线思维,为经济建设筑牢了安全屏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经济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全会明确的重要支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会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经济建设的根本保障,深刻把握了“办好经济社会发展这件大事,关键在党”的历史逻辑。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到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强化政治引领确保经济政策落地见效,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发展实践,全面从严治党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经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锚定目标与接续奋斗:以经济建设支撑现代化伟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全会部署,在接续奋斗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强化目标导向,把全会部署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具体行动。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等目标,需要分解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具体任务。要把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置于牵引位置,将创新能力、产业韧性等纳入硬约束,通过明确年度目标、细化结构性指标、落实实物工作量、强化评估整改,推动经济循环的内生性稳定与可持续性提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强化信心引领,凝聚全社会发展合力。当前,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要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就增强信心,用“十五五”时期的明确部署稳定预期,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活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增强历史主动,勇于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现代化目标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全会要求全党“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不为短期波动所扰;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更要发扬斗争精神,在突破技术瓶颈、破解体制障碍、应对外部冲击中展现新作为,不断开辟经济建设新境界。

  (作者系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