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渝超赛事赋能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第011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渝超赛事赋能文旅体融合发展
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徐斯雄 吴叶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举措,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要从组织维度、要素维度、应用维度、治理维度协同发力,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构建跨界性、集成性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人工智能具有高度复杂性,从理论突破、中试验证到转化落地的全产业链条,需要多元主体、多方投入的共同支撑。为破除跨界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应突出政府引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快构建以企业研发为主体、高校人才为依托、科研机构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助推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完善需求攻关机制。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立足前沿颠覆性领域确定需求方向,设立科技专项,明确科研攻关目标,并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公开遴选研发团队,促进研发活动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力求研发有方向、成果有实效。二是搭建共享性研发平台。政府牵头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科创中心和中试基地等,实现研发的共创共享,缩短全链条转化周期。三是构建平台化发展生态。良性的产业生态是错位发展、和谐有序的。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应当支持开放开发工具平台,形成“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协作模式,降低技术使用门槛,扩大规模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

  优化“数据、人才、算力”三位一体的关键要素供给。作为三大核心要素,数据是支撑、人才是基础、算力是依托,三者直接关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在数据层面,应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统筹推进数据的安全合规与高效供给,加快建立涵盖数据产权界定、隐私保护、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积极应用隐私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隐私保护。在人才层面,应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设立人才培养专项,推动人工智能与理工农医各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具备跨界应用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化布局的人才基座。在算力层面,加强国家整体规划布局,推动建设以“绿色、数字、集约、共享”为特征的大型数据中心、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矩阵,保障算力服务泛在可及,促进算力资源的公平获取与高效利用,降低各类主体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初始成本,增强其参与意愿。

  深化“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的创新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必须通过实际场景的应用来体现,要坚持以用促研、以用促化,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拓展与创新,牵引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进而形成技术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示范工程,在医疗、智能制造、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开放一批典型应用场景,鼓励产学研各方在真实环境下完成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的技术方案测试与实施,加速技术的成熟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完善首批次场景化应用支持政策,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与保险补偿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支持、产品补贴等方式,帮助其实现市场突围、完成产品优化迭代,实现“孵化—应用—推广—迭代”的良性创新循环。

  健全“规范治理+伦理约束”的护航体系。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既要激发创新活力,又要有效防控风险。一是加快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对接国际规则,聚焦产品质量、隐私安全和道德伦理三大核心,统筹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国家规范、行业标准和跨行业准则“三位一体”制度体系。二是推行敏捷治理模式。作为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具有技术快速演进、场景应用多样化、发展成本与风险预估难度大等特征。对此,应将抽象法律指导与具体监管政策有效结合,推行“监管沙盒”新模式,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为科技创新提供试错空间。三是加强伦理审查与价值引导。人工智能的使用最终指向人、为了人,要基于人本理念,强化人工智能领域的伦理审查,引导相关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作者单位分别为宜宾学院、西南大学,本文为四川省2024-2026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024-1074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