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体育赛事是城市发展的“活力因子”,更是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黏合剂”。“渝超联赛”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城市足球超级联赛,要推动渝超赛事成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文化赋能、空间拓展、产业协同”的深度耦合、有机联动,为探索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庆路径”提供生动实践。
强化文化赋能,打造特色赛事IP,彰显巴渝文化魅力。文化是文旅体融合的灵魂,赛事IP则是文化传播与产业联动的重要媒介。渝超赛事赋能文旅体融合发展,需要将巴渝文化基因全面融入赛事IP的构建与运营,让赛事成为展示重庆城市形象的“流动窗口”。一是打造特色赛事文化符号,深度植入巴渝文化元素。巴渝文化蕴含坚韧不拔、忠诚勇敢、创新争先等精神特质,是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文化支撑。如在赛事Logo设计上,巧妙融入川江号子、吊脚楼、山城步道等极具辨识度的巴渝文化符号。二是瞄准赛事进程,精心策划特色文化活动。在开幕式环节,可安排川剧变脸、铜梁火龙等非遗表演,以极具巴渝特色的艺术形式为赛事拉开精彩序幕。在场馆内外,可增设“巴渝文化知识”主题互动场景,增强观众参与感,让大家在观赛间隙沉浸式感知巴渝文化魅力。通过“开场表演+全程互动”的文化沁润方式,推动赛事从“体育竞技平台”升级为多元的“文化传播载体”,助力巴渝文化在新时代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厚植文化底蕴、凝聚精神力量。三是打造专属赛事IP,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将渝超赛事与重庆文化地标宣传相结合,在赛事直播、宣传海报中有机植入洪崖洞、解放碑、大足石刻等文旅景点,通过赛事流量带动景点关注度。开发“渝超+文化体验”主题旅游线路,串联赛事举办地与周边文化场馆、非遗工坊,推出“观赛+逛博物馆+体验非遗”的一站式旅游产品,让赛事IP成为吸引游客、激活文旅消费的重要抓手,实现“赛事搭台—文化唱戏—旅游受益”的良性循环。
深耕空间拓展,构建多元赛事场景,丰富文旅消费维度。打破传统空间的功能界限,将赛事场地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为集观赛、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空间。渝超赛事应充分发挥场景激活作用,以赛事为核心拓展多元空间,推动文旅消费场景的创新与延伸。一是立足重庆山城江城空间特色,探索“多点办赛、全域联动”赛事模式。打破单一体育场办赛的局限,在长江索道、南滨路、磁器口等具有重庆特色的文旅街区或景观节点,策划渝超“快闪赛”“公益赛”等衍生赛事活动,让赛事走出体育场,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融入城市公共生活,提升赛事的公众参与度。二是围绕赛事核心场景,深化“观赛+消费”沉浸式体验场景构建。以赛事场馆为中心,规划打造周边临时市集与常态化商业节点相结合的“渝超文化消费圈”。引入重庆小面、火锅底料、陈麻花等特色美食,设置“巴渝美食体验区”,让观众在观赛间隙品尝地道风味;集聚融合巴渝文化的文创产品、体育周边,增设非遗手作体验摊位,打造“观赛有激情、消费有特色、体验有温度”的一体化消费链条,实现“看一场赛、享一次文化消费”的场景闭环。三是锚定夜间经济发展,将赛事场景延伸到“渝超夜生活”新载体。策划“渝超夜场”主题活动,通过灯光秀、露天观影、球迷互动等形式,激活夜间文旅消费,形成“观赛余热+夜间消费”的联动效应。通过延长消费时长、丰富夜间业态,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江城夜景,推动赛事场景从“竞技平台”升级为“经济引擎”,有效激活“南山一棵树”等夜景地标消费活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夜间经济品牌。
深化产业协同,整合全链条资源,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渝超赛事需以“赛事IP”为核心、以市场化运营为路径,深度整合文旅体资源,构建“赛事引领、多业共生”的产业协同生态。一是在资源整合与产品开发环节,加强赛事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绑定。联合重庆本土文化企业、重点旅游景区、特色酒店民宿等市场主体,共同开发“渝超联名产品矩阵”,推出“赛事门票+景区通票”联动优惠套餐,打造赛事主题民宿体验空间,设计融合巴渝文化元素的赛事周边与文创衍生品,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体育IP+文化符号+旅游场景”价值叠加,让赛事成为激活多元资源的纽带。二是在运营传播与服务衔接环节,强化赛事运营与文化传播、旅游服务的协同联动。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渝超线上传播矩阵,通过赛事直播、球员专访、“赛事里的重庆”系列短视频等,将赛事热度转化为城市曝光度。联动本地文旅部门与服务机构,推出“观赛专属旅游服务”,提供“观赛+文旅”专属导览服务,实现赛事运营与旅游服务的无缝衔接。三是在消费转化与市场延伸环节,推动赛事衍生品开发与文旅消费市场对接。围绕渝超IP开发多元化衍生品,将其销售与重庆文旅消费场景相结合,在景区、文化场馆、特色街区设置销售点,让赛事衍生品成为传播巴渝文化、带动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