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渝超赛事赋能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第011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渝超赛事赋能文旅体融合发展
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策谏言

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赵杰 段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城市文化遗产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和生存智慧。重庆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现代化的都市景观,更有类型多样、内涵深厚、分布广泛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加强重庆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已成为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工作。

  加强整体性保护,构建空间拓展、人文回归与实践创新的三维保护体系。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已超越文化遗产的单体保护,实现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成为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能够使巴渝文化“活”起来、为城市发展“赋”新能、让群众生活“有”温度。要拓展由“点”到“面”的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格局,重塑文化景观轴。突破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推进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各区县为节点,共同打造山水城互望、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构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文物及历史建筑、自然文化景观、特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N”静态保护体系,强化市域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要协同文化遗产“横纵双向”保护,推动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创新发展。深度挖掘和保护重庆文化遗产,串联和整合分散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三江四廊”文化线路、“一核三片”文化区域、“三层五类”历史文化遗产要素保护体系向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重庆文化遗产保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创新活态传承,让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城市精神文脉的重要载体,其活态传承不仅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更关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是创新探索非遗活化利用的有效路径,让非遗“用起来”。打造“非遗生活品”,让重庆更多的非遗艺术品变为日常消费品;构建“非遗生活圈”,建设重庆非遗商圈、社区、城镇、乡村;培育“非遗产业链”,依托重庆文旅、美食等产业,形成“非遗+产业”新格局。二是推动非遗“破圈”传播,让非遗“火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非遗流量IP”,扩大非遗传播范围。积极开展重庆非遗进学校、进课堂活动,让非遗这项“活态的生产记忆”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努力打造重庆非遗品牌,形成全民参与非遗传承的浓厚氛围,让各类“非遗文化节”成为重庆文旅的新亮点。三是拓宽非遗数字化传承空间,打造“成渝非遗共同体”。通过“数字存档+新媒体传播”“实景拍摄+数字资源库建设”等,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重庆非遗从地方文化走向区域名片,整合成渝地区非遗资源,建设“成渝非遗共同体”,扩大非遗传播半径。

  强化协同治理,绘好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最大同心圆”。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协同治理机制,既需要政策法规体系的制度保障,还需要地域协同、多方参与。一方面,建立“政府统筹+教育联动+社会参与”机制。突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强化重庆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协同机制,成立“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协调小组”,加强政府部门协调,构建跨地域、跨学科研究矩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确保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长效机制。通过系统推进重庆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践,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同时,深入实施“文旅赋能产业振兴”行动,构建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反哺”的全链条活态保护与利用模式,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从单纯的财政投入转变为可循环的价值创造,推动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