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营造全社会共建现代化人民城市浓厚氛围。志愿服务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载体,也是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要从优化动员机制、拓展服务内容、涵养文明风尚三方面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优化动员机制,激发城市建设活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升志愿服务效能,关键在于革新组织动员模式,着力构建高效、便捷、富有感召力的动员机制,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其将个体力量融入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一是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组织模式。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志愿服务网络不断向楼栋、网格延伸服务触角,确保志愿服务通达城市每个角落。同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并纳入全市统筹指导。重点建设宣传宣讲、法律服务、生态环保、应急救援、赛会服务、科学普及、助残助困等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二是健全多元广泛、便捷高效的参与机制。创新推广“微志愿”“订单式”志愿服务等模式,满足市民个性化的参与需求,提升参与便捷性。打造全市统一的“志愿重庆”数字平台,推动志愿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融通、服务联动,让志愿需求一键可达、服务成效一屏统览,构建高效、透明、普惠的志愿服务新生态。三是完善激励有力、保障到位的支持体系。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参与度与公共服务优待、社区福利、评优评先等挂钩,增强市民参与的获得感。构建“典型引领、全域传播、文化浸润”三位一体宣传体系,增强志愿服务的感召力与荣誉感,凝聚更广泛的社会认同。
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城市治理质效。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现代化水平,要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市民的多元化需求,精心设计与实施一批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的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动员和聚合市民力量。一是聚焦民生福祉,实现志愿服务精准供给。志愿服务是对接社会服务“最后一米”的重要依托和着力点,要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群体需求,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智能技术应用、防范诈骗宣传、精神慰藉等志愿服务;聚焦儿童健康成长,持续办好爱心托管班、四点半课堂,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安全自护教育等志愿服务;面向城市广大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生活帮扶和城市融入等多元支持。二是服务城市社区,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以“渝善渝美”志愿服务品牌和“渝邻有爱”志愿服务活动为牵引,激活社区内部资源。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纠纷调解、议事协商、邻里互助、安全排查、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凝聚社区共识、增强互助意识、培育社区共同体,让守望相助、崇德向善成为城市底色。三是聚焦韧性城市建设,以志愿服务守护城市安全底线。构建覆盖应急救援、消防安全、医疗救护等领域的专业化应急志愿服务队伍,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性安全事件、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常态化开展以巡河护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环保科普为核心的志愿服务,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持续的社会动力。
涵养文明风尚,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志愿服务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涵养城市文明风尚,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一是营造浓厚氛围,厚植志愿文化土壤。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持续开展志愿服务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讲述感人的志愿服务故事。将志愿服务理念融入村规民约、市民公约、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二是传承城市文脉,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广泛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记录与宣传,让市民和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鼓励和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注册成为志愿者,通过开设公益课堂、组织展演活动等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青年群体。三是积极发展国际志愿服务,推广人民城市理念。为来渝的国际友人、商务代表团、游客等提供语言翻译、政策咨询、旅游向导等志愿服务,营造国际化友好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探索志愿者“走出去”的路径,对外开展医疗救助、应急救援、环境保护、技能培训、文化交流等志愿服务,向世界讲好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故事,展现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市委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人才处,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22VRC1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