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硬本领扎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以制度型开放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练就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硬本领
扎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以制度型开放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以制度型开放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梅新想 陶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三章指出,要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指出,要“以内陆制度型开放为着力点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制度型开放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任务,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要持续推动与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升级和相通相融,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制度保障。

  以制度型开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面对全球竞争格局加速重塑,亟需通过提升规则引领力、深化制度创新力、拓展全球影响力,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一要强化制度供给,以规则创新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发展前沿,支持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市场规则与标准制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赢得市场主动权,确立在技术范式转型中的战略引领地位,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要强化高能级平台赋能,打造制度创新策源地。依托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载体,实施更高水平的“监管沙盒”等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制度型开放试验,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全链条服务路径,充分释放平台的资源集聚效应、创新裂变效应和产业赋能效应,为实体经济筑基固本。三要深度融入全球治理体系,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建好“两国双园”等跨境合作平台,带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实现集群式出海,促进产品输出、产能布局与制度型开放协同并进,不断提升陆上贸易规则在全球经贸治理中的制度影响力,巩固重要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形成多元互补、纵深联动的国际市场新格局。

  以制度型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面对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亟需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能。一要推进边境后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着力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数字贸易监管创新、绿色标准衔接等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扩大服务市场开放,持续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二要提升国际通用规则运用水平,激活市场内生动力。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人员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关键技术职务,将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新三样”领域的先进技术融入国际标准体系,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良性循环,降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合规成本与不确定性,打通创新成果全球共享渠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三要创新规则互动机制,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构建国际规则数字化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追踪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趋势;建立国内规则适应性评估体系,定期诊断国内规则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匹配度;完善“监测—评估—响应”动态机制,通过快速修订程序,实现制度体系的动态优化与迭代升级,促进国内外市场联通,参与全球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有效提升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以制度型开放提升高质量发展能级。面对全球风险挑战加速演变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纵深推进的双重态势,亟需通过增强跨部门协同、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主导权、筑牢开放安全防线,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体系优势。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体系,增强政策集成合力。着力打破区域壁垒和部门界限,通过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统一改革清单、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措施,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创新实践在制度型开放总目标下系统集成,形成政策合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通过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改革,促进各项改革政策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二要构建全产业链赋能机制,强化发展主导权。前瞻布局全球研发中心,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共建“研发设计与技术服务”一体化平台,推动产业形态从单一生产向“制造+服务+标准”输出转型升级,创新“全方位减负赋能、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实现从“被动配套”到“主动引领”的价值链跃升,全面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要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筑牢开放安全屏障。加快建设国际风险信息库与多部门情报共享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风险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国际经贸、金融等领域风险态势的实时感知与智能研判,并进行“分类分级”精准管控。同时,通过设置业务防火墙、实施市场风险敞口管理等措施,建立风险隔离机制,有效防范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导,全面提升开放条件下的风险抵御与防控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