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争焦点,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核心引擎,是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迭代与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由路径。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科技创新全过程,并牵头组建涵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将创新型人才、科创平台、基础研究经费、人才自主评定权等创新资源向科技领军企业倾斜,增强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与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意愿。二是构建以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攻关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与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构建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协同机制,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从“论文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集中突破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材料等“卡脖子”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快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撑,助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技术扩散。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与免责容错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能够有效降低对外部技术、资源和市场的过度依赖,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发展。一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产品和技术体系,全面摸排梳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卡脖子”风险点。通过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核心算法、关键原材料、精密仪器等领域的技术瓶颈。积极布局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备份和替代方案,支持国内企业填补产业链空白,推动形成多元互补、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能稳定发展。二是推动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引导和支持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先进研发设计、高端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后市场服务等高端业态,推动产业模式从“代工制造”向“自主研发”转变,实现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跃升,从根本上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着力培育一批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上下游企业共同融入创新链和供应链。推动构建以大带小、以小促大、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生态,鼓励园区内、区域内企业间的紧密协作和供需对接,降低交易成本和外部依赖性。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物流协同、订单互补的紧密合作关系,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应对外部冲击的协同能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稳定高效的网状产业结构。
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有为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明确产业方向,弥补市场失灵,防范重大风险,为早期技术研发提供关键支持;有效市场则通过竞争机制、价格信号与需求牵引,高效配置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既能避免过度干预导致的效率损失,也能防止无序竞争引发的资源浪费,在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同时规范发展秩序,实现产业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战略规划、政策引导、服务保障的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有为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基于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跟踪分析,综合运用税收优惠、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技术领域,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建立创新友好型监管体系,平衡创新激励与风险防范,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完善市场体系,营造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的规范流动与高效配置。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创新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向高效益、高创新领域集聚,让市场成为筛选技术路线、推动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