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构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传播新生态以“三个强化”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扫码关注!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构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传播新生态
以“三个强化”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陈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延续民族精神血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课题,更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支撑。必须深刻把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必然逻辑,系统构建其转化路径,全面拓展其发展空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深厚精神滋养。

  深刻把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必然逻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逻辑,唯有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谙其必然性,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一是坚守文化主体性筑牢精神根脉。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须坚守文化主体性,确保在转化发展中不失本真、不偏方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二是回应时代新课题激活发展动能。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日趋多元、技术革命浪潮澎湃,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正是破解文化发展难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金钥匙”。必须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使其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三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不仅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贡献。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既能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也能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新色彩,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系统构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转化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构建科学系统、运转高效的转化路径,形成守正创新、融通不息的生动局面。一是以守正固本锚定方向。守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前提与底线。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刻领悟并自觉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要加强对中华文化基因、精神标识与核心价值的精准把握与系统性传承,深入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等重大工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确保文化根脉生生不息。二是以创新赋能激活动力。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生命线与引擎。要聚焦文化内容、形式、载体、业态与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创新。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革新文化创作、生产与传播方式,大力发展数字文博、沉浸式体验、网络文艺等新型文化业态。要树立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发展观,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讴歌真善美、展现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

  全面拓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最终价值在于服务人民、推动发展、贡献人类。必须多措并举拓展其发展空间,最大化释放其社会经济效益,形成共建共享的繁荣格局。一是深化研究阐释夯实学理根基。要着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清晰、准确、生动地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背后的文化逻辑,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深厚的理论指引和学理支持。二是推动跨界融合拓宽价值空间。“文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抓手。要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教育、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文化新业态、创造文化新供给、引领文化新消费,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完善保障体系优化发展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持续发展的保障。要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与金融支持力度。要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与激励机制,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文化人才队伍。要营造鼓励探索、积极创新的社会氛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共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作者单位: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2025BS014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