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出文化创新的时代活力,传递出文化惠民的民生温度。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应重点强化本土文化深耕、数智赋能创新、共享惠民导向,让城市文化自然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成为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独特的文化基调。
强化本土文化深耕,筑牢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本土文化是城市的“基因密码”,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唯有深度挖掘、系统活化本土文化资源,才能避免“千城一面”,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筑基垒台。一是以系统普查厘清文化脉络。通过开展全域性文化资源普查,对历史建筑、古遗址、老字号、非遗等资源进行全面登记与数字化归档,建立动态更新的文化资源数据库,从源头守护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与完整性,夯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深层根基。二是以创新活化释放文化价值。推动“文物+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地标与互动体验相结合,促进“非遗+现代生活”衔接,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与日常消费,打造“民俗+节庆”特色品牌,让本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时代活力。三是以精神提炼凝聚文化共识。通过从本土文化中提炼兼具时代性与引领性的城市精神,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培训与基层社会治理,使其成为市民共同的价值遵循与行为规范,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形成对城市文化的高度认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强化数智赋能创新,点燃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引擎。立足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境遇,从技术、内容、业态层面推动创新,让城市文化既有“烟火气”,更具“科技感”。一是以数字技术赋能拓宽文化场域。通过建设官方数字文化平台,搭建“官方平台+社交媒体+智能应用”的数字化传播矩阵,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供线上服务,提升文化服务可及性。借力社交媒体,推动传播智能化,运用AR、VR等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实现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拓宽文化辐射范围,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二是以精品内容创作丰富文化内涵。突出质量导向、强化精品意识、塑造文化品牌,引导创作者立足本土、聚焦时代,打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传播力的文化精品。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用当代话语与文艺范式解读传统元素,适配现代传播语境,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合力打造城市文化“代表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内容支撑。三是以业态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模式,深化“文化+旅游”开发,探索“文化+商业”业态,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文化与其他业态跨界融合,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激活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动能,强化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产业支撑。
强化共享惠民导向,激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让全体市民共享文化成果,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激发城市文化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一是以普惠性设施织密服务网络。优化布局、提升质量,构建“全域覆盖、便捷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确保文化服务无死角、全覆盖。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社区、乡村综合服务中心,提升服务便捷性,实现“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二是以多样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活动。面向市民举办“文化惠民”活动,如读书月、文化节等;聚焦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为留守儿童开设文化课堂、为老年人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文化活动。鼓励基层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激发社区文化活力,凝聚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力量。三是以包容性氛围激发参与热情。尊重多元文化表达,营造开放文化环境,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拓宽市民文化视野,激发市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市民参与机制,为市民提供文化创作与展示平台,通过文化志愿者、议事会等形式,让市民积极参与文化项目的策划与管理,引导其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增强全民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