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与灵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通过激活内生动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实践路径。要让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必须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传播新生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的传播规律,筑牢“内向型文化认同”的精神内核,以主流价值为导向营造开放包容的传播氛围,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外向型传播新范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筑牢“内向型文化认同”,凝聚创新创造的精神内核。内向型认同是文化创新的“源”与“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情感归属和价值共识。在多元化社会中,清晰的自我文化认同是进行有效内部沟通、凝聚社会共识的前提,为创新成果传播提供稳定的价值坐标系。要以“向内挖掘”为基础,夯实文化主体性。传播系统需致力于将宏大的文化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可参与的具体情境。这包括运用数字技术激活典籍、文物与历史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智慧,通过多元媒介形态,系统阐释从工匠精神到哲学思辨、从民间艺术到集体记忆的文化谱系。其根本目标在于使个体能够在丰富的文化符号体系中明确自我定位,建立起与民族文化血脉的精神连接。要以“创新输出”为导向,推动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与再生产。传播的深层使命并非使文化仅作为历史遗产被保存,而是使其成为持续孕育创新创造的活态资源。这意味着传播应充当转化中介,有效连接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需求,将文化基因融入科技创新、产业设计、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无论是通过“国潮”设计实现美学语言的现代转译,还是借助影音叙事重构话语体系,均是文化认同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层面的具体体现。
以主流价值为导向,营造开放包容的传播氛围。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正面临着如何在价值引领与开放包容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时代课题。以主流价值为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营造开放包容的传播氛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基础性与根本性的战略意义。这一进程,是有效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系统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要达成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在实践层面坚持辩证统一、双管齐下。一方面,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社会共识。要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向大众、融入日常,运用鲜活生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态和现代感强的传播手段,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日常实践,使核心价值观如空气般无处不在,自然而然地融入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需要大力营造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健康社会氛围与文化生态,着力破除那些无形中制约文化创作活力与传播效能的隐性壁垒。对于那些具有突破性的文化构想、前沿探索乃至非主流的创新实践,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包容与积极的政策扶持。这种包容并非放弃原则,而是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潜能,全面激活文化创新创造的生机与活力。
提升优质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传统模式下,文化供给往往侧重于基础设施的物理覆盖与内容产品的量化产出,虽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却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从供需关系角度提升人民群众的优质文化供给,应体现为三个维度的跃升。在内容维度上,优质文化供给要实现从符号化呈现到价值深度挖掘的根本转变。应超越表层的符号化呈现与娱乐化叙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宝库,提炼并阐释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与道德观,为人民群众提供具有思想穿透力与精神引领力的文化滋养。在形态维度上,优质文化供给亟需完成从传统载体到智能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文化供给的现代化,要求我们积极推进文化资源的数据化进程,通过高精度数字化采集、结构化存储与可视化呈现,建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资源的场景化重构,利用扩展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赋能实体展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体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文化资源的智能活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文化内容的智能生成、个性化推荐与交互式体验,打造虚实融合、人机交互的新型文化业态。在结构维度上,优质文化供给必须构建从统一配给到精准服务的多层次体系。新时代的文化供给体系应当是具有弹性张力的立体化结构,这一体系应囊括引领性的高雅艺术、满足大众需求的流行文化以及服务于特定圈层的分众内容。同时,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供给方式的革新,通过用户画像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偏好,利用大数据分析动态监测文化消费趋势,依托智能推送技术实现个性化内容分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外向型传播新范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外向型传播新范式,旨在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给世界,在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为国家发展营造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推动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从政治叙事向人文叙事的转变,通过个体情感的具象化呈现、视觉符号的审美化表达以及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流通,实现情感共鸣与意义共情。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守文明对话的平等立场,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融合,从而在跨文化传播场域中构建起具有创造性张力的阐释共同体,构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传播新生态,为全球现代性的话语重构提供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