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在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的这句话,再次击中每一个人——宏大的经济叙事,最终都要落脚于个体生活。
一个“人”字,是相互支撑的结构,更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经济向前,如何让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投资于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也明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账本”,从来都是千家万户“小账本”构成的。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是一种观念的迭代。看待经济发展,既要关注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即总量的提升;也要注重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即个体的成长。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要让具体的人受益,让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改善。
办公楼里的上班族、回乡创业的年轻人、送外卖的新群体,每一个人都要紧。政府工作报告用齿轮比喻发展和民生的相互作用——“让发展和民生像齿轮一样关联转动,你推着我,我带着你”。你推着我,我带着你,意味着“实验室里的专利成果变成优质的产品”,意味着“不断延伸的交通网络为农产品带来出路”,意味着“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重视“中国人经济”的表态,正是对“投资于人”理念的呼应。在重庆,这笔“投资”正悄然化作家门口的便利与心头上的暖意。它不再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件又一件滚动实施的民生实事。比如,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在民主村,社区食堂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价廉物美的暖心餐,不仅化解独居老人的“吃饭难”,更守护了他们晚年的一份体面。再比如,老旧住宅更新改造和加装电梯4000部,建设100个口袋公园、10座体育公园,让“生活在重庆,幸福在身边”的愿景成为现实。
幸福是什么?这份“下楼逛公园,上楼不费劲”的踏实感,正是“获得感”最平实而又生动的体现。从“投资于人”到“中国人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到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更多惠及到每一个人——它或许是街头转角新建的公园,可能是不断延伸的轨道交通网络,也许是提档升级的城区菜市场。当一座城市愿意为“背篓”留出空间,愿意为市民“精打细算”,其发展就有了温度和韧性。
看GDP,更要看GNI;重视“中国经济”,更要重视“中国人经济”——说到底,这就是一本“民心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的齿轮,不仅要转动得快,更要精准地带动每一个人的生活向上、向前、向好,这才是我们共同奔赴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