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是面向“十五五”时期发展要求,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应对国际格局深刻变革,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当前,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维度,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把握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深刻内涵,找准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和具体进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握深刻内涵:从“增强”到“提升”的质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从“增强”到“提升”的措辞之变,体现了中华文明传播工作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新阶段。一是“增强”蕴含着从小到大的建设发展任务。这主要针对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华文明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声音偏弱、传播力不足的现状,强调要加大传播力度、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内容,解决的是“响不响”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扩大覆盖面,让世界各国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元素。二是“提升”意味着在取得成效基础上提出的更高阶目标。这说明我们的文明传播工作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体量,现在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做大量级”,而是“提升效能”。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透故事背后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进行现代化、国际化表达,展现其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难题的独特智慧。三是从“增强”到“提升”的质变是建设文化强国、迈向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力量的必由之路。这标志着中华文明传播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物理抵达”上升到“意义接受”,实现从“我讲述”到“被信任”的深层跃迁,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从“发声”到“塑心”的历史性突破。
  找准关键所在:从“文化接触”到“文化认同”的跃升。传播力是影响力形成的前置条件,影响力是传播力转化的目标结果。实现从“文化接触”到“文化认同”的跃升,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其本质是传播效果从认知层面向情感态度层面的深化。一是“文化接触”主要局限于“知晓”层面。通过媒体平台、文化产品等实现信息的触达,属于浅层传播,其效果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尚未形成稳固的正面认知。二是“文化认同”意味着深层次的效果达成。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的心理路径,受众依托既有认知框架解读文化信息,传播内容通过“框架对接”嵌入或修正受众认知,打破文化壁垒,为影响力生成奠定基础;而情感共鸣是突破认知防御的关键,通过叙事传输激发积极情感,消解文化隔阂,将理性认知升华为情感连接,为转化提供内在动力,通过不断强化正面认知与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三是促进形成循序渐进式心理链条。传播内容先抵达受众形成“文化接触”,完成传播力的广度覆盖;在认知框架和情感共鸣的作用下受众的“文化兴趣”被激发,从而产生主动探索意愿;随着接触深入,受众进一步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与价值逻辑,实现深层“文化理解”;最终从情感与价值层面接纳中华文明,达成“文化认同”,标志着传播力转化为影响力。
  探索具体进路:从“文化符号”到“价值共鸣”的升华。从“文化符号”到“价值共鸣”,需要对传播内容、方式、话语等进行系统重构与多维度的策略协同,让中华文明走进世界各国人民心中,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价值层面形成认同,在行为方式上产生影响,最终实现传播力向影响力的转化和提升。一是强化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阐释。把“典籍里的中国”“文物里的中国”与“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中国”贯通讲述,让世界各国人民在古今贯通、理实交融中领悟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现代价值。二是强化共情对话的传播叙事。要注重人本化表达,将国家叙事、民族叙事转化为个体叙事、生活叙事,通过个体命运的变迁折射时代发展,通过普通人的奋斗展现文明力量,让宏大主题更具人性温度。要强化情感共鸣,挖掘超越文化差异的普遍性情感体验,在人类共通的情感领域建立心理认同,以情感共鸣促进价值认同。三是强化交流互鉴的理解信任。充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积极与国际知名学者、媒体、文化机构等合作,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