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四力”,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主动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不断提升文化“四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道路决定命运,旗帜指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大潮和历史背景下诞生、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党,也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以科学理论指引道路的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地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引领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使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高度重视并善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大优势。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因此,我们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抓住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发展壮大主流文化、主流舆论、主流价值,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展现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力。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不断提升精神凝聚力。泱泱中华、文化灿烂,国家之魂、文以铸之。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文明长期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坚守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却能顽强生存、绵延发展,最重要的是文脉未绝、精神未散。历朝历代的中国人始终矢志不渝地追求统一、趋于统一、实现统一,形成了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要始终将个人、集体、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不断提升价值感召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坚持把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传承好、发扬好,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要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类面临从数字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虚拟现实的兴起到增强现实的应用,信息技术为文化传播开辟了多元渠道。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培育,使其日用而不知、常见而不觉,全面提高党的创新理论感召力,深度融入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构建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格局。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要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不断提升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能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只有掌握话语的主导权,才能掌握中国道路的定义权、中国精神的阐释权、中国形象的塑造权,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客观真实地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我们正经历的新时代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要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实效性。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