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党校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战略使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党内法规形式进一步固化了这一定位,为新时代党校履职尽责提供了基本遵循。党校作为政治机关、政治学校,必须坚守“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
  坚守政治方向,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宣讲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校是党的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是党校的首要政治任务。一是深化干部队伍理论武装。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确保我们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条例》明确党校(行政学院)是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主渠道,要开展基本培训,推动全体党员应训尽训,使党校“武装全党”的职责使命更加凸显。市委党校始终坚持把讲全讲准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以基本培训为抓手,着力构建系统深入的党的创新理论课程体系,帮助党员干部全面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入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巩固全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市委党校积极融入全市大成集智机制,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围绕标识性重大概念、原创性思想观点、原理性成果,分领域分专题梳理研究任务模块,做深做细“分论”“专论”“特论”研究,不断推出更多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的研究成果。三是坚持大众化通俗化传播。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真理力量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掌握,转化为实践伟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市委党校积极运用新方式、探索新路径,构建“学术话语+大众表达”的传播体系,深度参与打造《思想的力量》《理响青年》等市级特色宣讲IP;持续深入开展“六进”宣讲活动,用“群众语言”让理论“听得懂”,以“典型案例”让理论“记得住”,树“实践导向”让理论“用得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更接地气、更有生气。
  坚定价值取向,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坚定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校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党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站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一是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和斗争的核心。《条例》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和“积极参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纳入党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制度安排。党校系统富集人才资源、学术资源、学员资源,拥有实力雄厚的“马”字号、“党”字号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对外话语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市委党校将更加自觉地坚持“两个结合”,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下大气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走在前列,努力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二是坚定坚决发声亮剑。党校不是世外桃源,党校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听到的、看到的问题很多,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会在党校汇聚。这要求党校要善于科学辨识多元思潮,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市委党校将充分发挥理论优势、学科优势、专家优势、平台优势,着力组织举办一批高端学术论坛,策划开辟一批重点栏目,组织党校专家在重大节点、针对重大问题积极发声、正确发声,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正确导向,做用党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可靠排头兵。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国内外都高度关注党校发出的声音。党校要用好平台优势,始终做好党的意识形态的有力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政治把关。党校天然的政治基因决定了党校的每一次发声、每一项成果、每一场活动,本质上都是在传递党的声音、阐释党的理论、代表党的形象。市委党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政治把关机制,全链条、全过程把好重大活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关口,一体推进校风、教风、学风、文风、会风“五风”建设,确保一切教学、科研、办学活动都自觉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二是充分发挥党校阵地作用。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市委党校充分发挥课堂、报刊、网站、出版物等阵地优势,严格落实课堂、论坛、讲坛、讲座管理制度和“三审三校”制度,办好《探索》《重庆行政》《重庆党校报》《重庆社科文汇》等刊物,让各类平台成为传播党的主张、阐释党的理论、凝聚社会共识的“主阵地”,更好凝聚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三是全心全意以文化人。党校是传承党的精神血脉的殿堂,必须弘扬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自觉做良好风气的践行者、传播者、示范者,以优良校风学风引领社风民风。市委党校大力推进“红色阵地、绿色校园、智慧学府”建设,持续打造“重庆学习论坛”、中青班学员论坛、学员自主讲坛、“阅荟萃·悦+”、党校读书月等特色品牌,大力开展红色书画展、红色音乐会等活动,以沉浸式文化氛围实现思想浸润;加快推进校史馆建设,精心打造主题教室,推动校史展陈与党性教育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将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党性教育之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