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合作是川渝合作的重要内容。革命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渝两地革命文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突出、分布广泛,加快推进川渝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共同体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川渝两地要深化协同创新,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创造性地开发革命文物资源,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川渝地区革命文化研究。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一是准确把握川渝地区革命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川渝两地在革命历史进程中休戚与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革命记忆谱系。密不可分的地理环境、密切关联的革命历史,印证了川渝两地革命建设历程的一脉相承、红色精神谱系的交融互通,为两地共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共同体提供了“天然纽带”。二是深度挖掘川渝地区革命文化资源。全面理清川渝革命文化发展脉络,创新研究川渝地区红色文旅协同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川渝两地革命文物资源,编制《川渝革命文物资源专题名录》,推动川渝革命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利用。三是进一步发挥川渝两地科研机构的平台功能。设立川渝革命文物研究专项资金,发布专项研究课题;联合川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共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川渝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论坛”规范化、常态化举办,重点聚焦“川渝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与利用”“长征精神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议题探讨,建立川渝革命文物研究成果共享平台;持续举办“川渝革命文物精品展”,同步开展专题研讨会。
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共同体纽带。加快推进川渝地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共同体建设,要由川渝两地政府统筹协商,共同构建职责明确、管理规范、工作有序的组织管理机制。一是用好两地协同立法经验。借鉴川剧保护传承立法的成功经验,川渝两地可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协同立法,为两地红色文化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二是扩充两地共享清单。建立完善川渝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协同工作机制,共同研究相关重大事项,完善各领域配套措施,统一应用场景,促进跨区域业务协同,实现社会保障卡互认互通。推动四川省社会保障卡在重庆享有同等权益,并将更多革命遗址和纪念馆纳入服务范围,推出有吸引力的优惠措施。三是拓展资金来源。探索出台支持川渝两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融资政策,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投资,遵循市场化原则推动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四是深化跨区域文物保护协同。建立川渝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联合申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针对跨省革命遗址,建立跨区域文物巡查机制,同步推进本体修缮与环境整治,实现“一处受损、两地修复”。
探索川渝地区红色文旅深度融合路径。红色是川渝最鲜明的底色,两地红色资源数量多、价值高、影响大,需要持续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一是构建一体化主题旅游线路体系。依托已成立的川渝革命纪念馆联盟,以“川渝革命文物联展”为抓手,持续推出系列主题展览,联合开展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开发红色研学线路等项目。在已协同推出的1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基础上,聚焦长征、抗战、三线建设等历史脉络,创新红色文旅主题,多维串联川渝两地核心革命文物资源,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实施“主题线路体验优化升级工程”,配套建设主题民宿、文创工坊、沉浸式体验项目等。二是形成红色文旅产业跨界联动。推动川渝两地革命文物IP跨界融合,授权企业开发革命文物主题数字藏品与文创产品,推出形式多样的复合型产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方式,实现革命文物保护公益性与市场活力的有机统一。探索“纪念馆+公司”管理模式与地区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红色资源集约化利用,确保当地群众从中受益。三是探索数字技术赋能路径。以联合开展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为基石,推动川渝两地共享已有的数据存储系统、数据展示系统、高清图录等资源,并充分借鉴其他领域的数字化保护成功经验。例如,新建成的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数字化展陈的优秀范例,通过科技手段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作者分别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