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催生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为文化内容的生产、呈现和传播开辟了新路径。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球设计之都,在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深化理论认识,对于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价值引领,以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科技则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文化+科技”赋能精神文明建设,首要任务是运用数字技术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让珍贵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一要向内深耕,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再生。依托大数据、AI等数字技术,系统梳理和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通过3D扫描、数字建模等方式,挖掘并再现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活化利用。二要向外拓展,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文化传播场景。充分运用元宇宙、AR、VR等技术,构建可感可知的虚拟文化场域,推动文化传播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叙事,从单一视觉呈现升级为多感官体验。如重庆“两江四岸”无人机表演,以“山水、人文、生活、都市”为脉络,用科技语言讲述城市故事,让市民在震撼的视觉体验中接受文化熏陶,实现从“看文化”到“懂文化”“爱文化”的转变。三要向根溯源,坚守文化融合的价值航向。在技术赋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文化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建立文化内容审核机制,防止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倾向,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创新载体平台,以智能手段拓展文明实践空间。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新型文化服务平台,让精神文明建设覆盖更广、影响更深。一要打造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全面覆盖。加快建设“云上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智慧博物馆”等线上公共文化空间,运用5G、云计算等技术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全民共享的数字文化资产。同时,开发集预约、导览、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服务App,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文化需求,实现精准推送与高效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要构建互动参与新模式,激发全民共创的动力活力。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互动,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搭建线上文明实践互动平台,科学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活动。如开展以“品山城美食·话烟火人间”为主题的活动,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让群众成为文化创作者和传播者,让文明实践在全民参与中真正“活”起来。三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覆盖,推进文明成果的普惠共享。运用数字技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建设数字乡村文化站,通过远程教育、在线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开展“文化下乡”数字化工程,让偏远地区群众同样享受到高质量文化服务,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以系统思维推动融合发展。“文化+科技”赋能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推动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一要优化整体布局。制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宣传、文旅、科技、教育等部门资源,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将文化和科技融合实效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二要完善投入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数字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合作模式。三要培育专业人才。实施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提升文化工作者的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四要强化效果评估和动态优化。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常态化监测,重点评估群众满意度、社会参与度、文明提升度。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变化和实践发展要求,适时优化政策措施、调整工作重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22YB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