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城市文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是一个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从理念创新、精准施策、活化利用和全民参与四个维度,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让城市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坚持理念创新,构建城市历史文脉传承新范式。树立整体保护、活态传承的科学理念,是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关键。一要破除陈旧观念,确立整体性保护新思路。坚决摒弃“拆真建假”“就保护论保护”的陈旧观念,确立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思路,推动保护工作从单一文物“点”扩展到历史环境“面”和文化生态“体”,不仅要保持传统街巷肌理和空间格局,更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环境的整体保护,确保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要遵循生命体规律,让文明瑰宝绽放新光彩。深刻把握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发展规律,将保护历史风貌与建设现代城市有机结合,注重呈现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让老街巷、古建筑、历史地标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统一。三要深挖时代价值,注入持续发展新动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建立涵盖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经济等多维度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标准,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从单一的历史维度扩展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元维度,使其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优质资源,为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提供内在动力。
注重精准施策,探索城市历史文脉传承新路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精准施策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一要精准掌握资源底数。运用多学科协作和数字化手段,开展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通过GIS等技术对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古树名木等文化资源进行精准测绘和信息采集,建立完善的“文化基因”资源库和数字档案,实行“一房一档”“一巷一册”的精细化管理,构建可动态更新的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实施差异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二要精准纳入空间规划。将历史文化保护线精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对历史建筑、街区、工业遗产等的分级分类保护,明确保护范围与开发管控红线,形成刚性约束。在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前,严格落实历史文化资源影响评估机制,从源头避免建设性破坏,筑牢文脉存续根基。
推进活化利用,焕发城市历史文脉新活力。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只有在始终保持城市生命活力、始终保持其活化利用的状态下才能得以实现。一要创新功能业态。积极推行“保留外观、更新内部”策略,让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在功能转换中既保留完整历史风貌,又通过植入商业、文化、休闲等现代功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和优化城市空间品质。二要深化产业融合。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通过引入文创商业、非遗体验、文化展演等项目,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不断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三要营造沉浸式场景。通过设置公共艺术装置、恢复传统商铺业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引进文创机构等方式,推进历史街区场景与品质提升,使历史文化可感知、可体验,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认识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此外,还要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在高质量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魅力提供支撑。
引导全民参与,构建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新格局。推动城市历史文脉赓续,离不开全民参与,要加快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强大合力。一是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建立健全社区议事厅、居民代表大会等民主协商平台,保障市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壮大专业志愿力量。发展专业化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设立建筑保护、非遗传承、文化讲解等专业团队。三是创新教育传播方式。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大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组建学生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开发线上教育课程和虚拟体验项目,让文物保护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此外,还要推动社会跨界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社区协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汇聚更多力量与资源。通过全民参与,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营造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浓厚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