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蹲在土地里的同行者校长的话糖氏坛子肉以中国式浪漫讲好中国故事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做蹲在土地里的同行者
校长的话
糖氏坛子肉
以中国式浪漫讲好中国故事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四艺节·艺评

做蹲在土地里的同行者
——评话剧《温暖的味道》
熊勇

  《温暖的味道》剧照

  10月16日,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四川成都开幕。

  本届艺术节包括开闭幕式、文华奖评选、特邀剧目展演、惠民演出、美术展览等多项主体活动,10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4个群众文化作品亮相。

  艺术节将于11月5日在重庆闭幕,整体活动持续至2025年底,集中呈现近年来我们国家文艺新高度、新气象,文艺工作者新作为、新风貌。即日起,《两江潮》副刊推出“十四艺节·艺评”专栏,聚焦舞台上的匠心之作,解读作品里的时代精神,以笔为媒,传递艺术与时代同频的温度与力量。

  ——编者

  10月9日19:30,重庆大剧院中剧场内,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话剧《温暖的味道》拉开帷幕。

  追光扫过舞台,黄土塬的沟壑、村口的石碾、矮矮的村舍瞬间将观众拉入陕北乡村的氛围里。

  台下有人小声嘀咕:“这城里来的书记,怕是连苹果花和梨花都分不清吧?”这声嘀咕恰好与舞台情景呼应——第一书记孙光明背着矮桩苹果苗站在坡上,白T恤打底外罩深蓝色夹克,浑身透着书卷气,可还没等他开口介绍自己,村民就围上来七嘴八舌:“又是来卖苗的?前两年假苗坑得咱好惨!”

  这一幕像极了现实中第一书记驻村的第一天:揣着满脑子技术和理想,却撞进满是怀疑的乡土里。

  这部剧没给主角套上光环,而是要带着观众跟着孙光明摔跟头、沾泥土,最终懂了:第一书记的成长,从来不是“降维打击”,是在黄土里滚两滚,摸透乡村的脉,才能酿出真正的“温暖的味道”。

  黄土坡上的三道坎

  孙光明的驻村路,从一开始就埋着三道扎脚的坎。这些坎不是剧本硬造的冲突,是从乡土肌理里长出来的——村民的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像坡上的酸枣刺,扎得人疼。

  头一道是“不理解”的鸿沟。第一幕的村民大会上,孙光明捧着矮化密植技术的图片,声音亮得像村头广播:“咱这是北纬37度黄金产区,种这个苗,亩产至少翻一番!”可话刚落,村支书郝凤仙就皱着眉打断:“孙书记,咱先顾眼下吧……先把下捡果卖出去,凑够明年的化肥钱再说。”

  台下观众跟着揪心,因为郝凤仙手里攥着的,是村民们的“生存账本”:李家儿子娶媳妇差彩礼,王家新房盖到一半……孙光明算的是长远账,郝凤仙守的是实在账,乡村的“理”从来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是“把村民饭碗捧在手里”的执念。这道认知鸿沟,成了孙光明驻村的第一道难关。

  第二道是“不信任”的墙。孙光明提出刨老树、栽新苗时,村民的抵触近乎本能。村里的果树“老把式”李玉山——也就是孙光明的舅舅,率先站出来反对:“新苗三年能挂果?这三年咱喝西北风?”

  更揪心的是冰雹那场戏:20多个演员举着盆盆罐罐在舞台上奔逃,多媒体大屏砸下密集白点,刚挂果的幼树瞬间秃了头。孙光明攥着被砸烂的苹果,转身就要去县里找邻村讨说法。可郝凤仙却说抬头不见低头见,私下协商吧。村民们最终选择信郝凤仙,他们信的是郝凤仙用30年攒下的“实在”——她的人情世故里,藏着村民们看得见的安全感。而孙光明的“法理维权”,在乡土人情面前,反倒成了“不靠谱”的选择。

  第三道是“不配合”的硬骨头。孙光明不顾反对,自掏腰包买了一车矮树苹果苗,可村民们要么闭门不见,要么摆手拒绝。有个大爷摸着老果树的树皮叹:“这树看着我儿子长大,刨了它,就像丢了魂。”还有人小声议论:“书上的研究,能比咱种几十年苹果的经验靠谱?”那些老果树里藏着的,是一代人的青春与念想。在乡村,情比理重,回忆比利益深,孙光明的好心,在这份情感羁绊面前,成了不接地气的举动。

  这三道坎背后,是更拧巴的迷局:孙光明要“三年更换品种”,郝凤仙急“当下直播变现”;孙光明信“技术标准”,郝凤仙靠“人情世故”;孙光明想“公开透明”,郝凤仙习惯“暗地协调”。这不是个人对立,是守旧与革新之间的迷茫。

  成为自家人的三步走

  话剧最动人的,不是孙光明力挽狂澜的英雄戏,而是他在黄土坡上摔了几跤、沾了满身泥后,慢慢摸到融入门道的过程。

  第一步是“放下架子”,真把乡土经验当回事。

  孙光明的转变,始于他独自徘徊,摸着路边的老苹果树,想起舅舅李玉山说的“你是吃塬底下村的红枣和小米长大的娃”,他突然懂了:自己带回来的不只是新种苗,更是对家乡的牵挂,可之前的沟通,却丢了这份情感连接。

  他找到突破口——大学生李萍萍。这个毕业回村的姑娘完全支持他的理念,说服父母率先种上矮种树苗,“站在地上就能授粉套袋”的实操场景,成了最生动的技术示范。孙光明终于懂了:融入不是否定老经验,而是把现代技术嫁接到乡土的根上。

  第二步是“一起扛事”,平衡了“近期急”和“长远甜”,村民才肯跟你走。

  冰雹灾后,孙光明没再提品牌重建,而是帮郝凤仙一起对接电商,还跑县里申请了救灾款,先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郝凤仙看在眼里,主动去省农研所考察,回来时抱着一筐新苹果给村民尝:“这就是孙书记说的新苗结的果,比咱老苹果甜多了!”她拉着孙光明的手说:“你讲的法,我懂了。”这就是“一起扛事”的力量:你帮我解眼前的难,我陪你闯长远的关。

  第三步是“找到平衡”,从“对台戏”唱成“同心曲”,才是真的新生。

  全剧最泪目的转变,藏在李玉山的指尖。当郝凤仙带着新苹果回到村里,这位“老把式”坐在舞台最左边,没说话,只是用手指反复摩挲着苹果表皮,眼里慢慢蓄满泪水,有对苹果品质的惊叹,更有承认老经验不如新技术的释然。最终他声音颤抖地问孙光明:“光明啊,你这苹果是如何种出来的?”这句提问,意味着最固执的“乡土代表”接纳了“外来者”。

  舞台上的孙光明,腰杆不再挺得笔直,说话带了点陕北口音,走路像村民那样深一脚浅一脚。靳东把这份新生演得细腻极了,他不再是“外来的书记”,而是“塬底下村的孙光明”。

  第一书记的真正价值

  剧终时,舞台上的黄土坡缓缓展开,露出满树红苹果的背景,孙光明的独白穿透剧场:“苹果树一长四十年,人一辈子八十年,黄河水淌了千万年……塬底下的炊烟、田地、果树,活着的信仰在那里,梦在那里。”台下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有人说第一书记制度是“外力输血”,可《温暖的味道》用苹果告诉我们,它真正的价值是“唤醒造血”。不是送钱送项目,是把外来的资源和本土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孙光明曾经遭遇的困局,是千万个第一书记的困局。而他的新生,也是千万个第一书记的新生:从外来客变成自家人,从想干事变成会干事,从一个人干变成一群人干。

  孙光明说:“人和人的距离,就像苹果树和赤道。太近了会烧,太远了会凉,只有合适的距离,才能长出甜果子。”其实第一书记和乡村的距离,也是这样——不做高高在上的拯救者,不做随波逐流的附和者,而是做蹲在土地里的同行者。这就是《温暖的味道》,藏在黄土塬的苹果里,藏在第一书记的坚守里,藏在村民们的笑脸上,更藏在乡村振兴的希望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