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万胜坝莼菜基地 |
 |
莼小丝产品 |
 |
重庆(石柱)水火土食品有限公司“莼小丝”生产线 |
4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下路工业园区内,满载“莼小丝”即食莼菜的集装箱货车缓缓驶出,经江海联运至上海港后,跨越东海抵达日本博多港。这是石柱莼菜出口日本的精深加工产品,已打开销路、形成常态,当月的出口量高达30万盒。这标志着石柱莼菜实现了从原材料出口到加工产品出口、从贴牌转出口到自营出口的“双突破”。
从1991年开始人工种植,到如今成为年产值4亿元、带动数千农户增收的“热产业”,石柱莼菜从藏于深山水田中的“水中人参”华丽蜕变为跨洋出海的“爆品”,并同步带动辣椒、黄连等产业,为当地带来海量订单,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莼菜出海
“水中人参”变身“国际爆品”
莼菜是一种水生蔬菜。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和日本出产莼菜,其中石柱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产出了全球70%的莼菜。此前,石柱莼菜多经杭州转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因多作为原材料贴牌出售,利润有限。
2024年12月,石柱县委主要领导率3人组成的石柱代表团出访日本福冈县,与日本国际产学研促进会举行座谈,促成了水火土公司与日本株式会社AS签订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销售意向协议。
其中“莼小丝”即食莼菜产品预计销售金额可达8000万美元。2025年3月“莼小丝”取得“输入许可通知书”,正式获日本市场准入,实现石柱莼菜“原材料出口转加工品出口、贴牌出口转自营出口”双突破。8月,“莼小丝”还成功进驻世界五百强企业罗森便利店,在重庆540家门店上架销售,市场反响热烈,仅一个月,5000盒“莼小丝”就全部销售完毕。
这一突破背后,是产品对市场需求的精准适配。“莼小丝”作为开盖即食的高端大健康食品,分为原味和甜味两种口味,常温下保质期达12个月,配料无任何不良添加,填补了国内外即食莼菜市场的空白,其出口价格也较传统莼菜大幅提升。
为保障出口能力,石柱还加快产业集聚载体建设。2025年以冷水镇为核心,打造莼菜产业“种、产、加、销”全链条集中展示区,并推进川渝(西沱)农产品电商物流综合产业园建设,建成果蔬产品展示、仓储、交易中心,为莼菜出口提供物流支撑。
生态筑基
全链条管控提质产业发展
“莼菜性喜温凉,只长在16-25℃、海拔1200-1600米的缓流清水里,施不得化肥、用不了农药,是天然的有机作物。”这是石柱所有莼菜种植户都熟知的常识。
石柱莼菜能打开国际市场,核心在于其天然有机的品质优势。依托武陵山区优质山水资源,石柱精准规划产业布局,打造以黄水、冷水、枫木、沙子为核心,辐射六塘、三星等乡镇的“七曜山莼菜产业带”,科学锁定2万亩适种区域,实现地块“到村到组、上图编号”。
为确保“应种尽种”,当地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预计2025年新增莼菜基地1000亩,莼菜在地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1.45万吨;到2027年,预计这一规模将扩大至2万亩,产量突破1.6万吨,持续巩固全球最大莼菜生产基地地位。
生态优势更需标准护航。石柱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四级标准体系,从种植到加工全链条管控:执行国家质检总局《出口莼菜检验规程》、农业农村部《莼菜行业标准》,落地重庆市《莼菜地方标准》及《有机莼菜生产技术规程》。
石柱还创新“莼鱼共生”模式,让生态价值进一步释放。在石柱的莼菜示范片,莼田内放养的草鱼、鲤鱼既能吃掉杂草减少人工成本,又能改善水质,鱼品因天然生长口感更佳。2025年,石柱莼田养鱼面积已达8000亩,亩均产值增加1000元以上,“石柱莼菜鱼”获评“康养名菜”,实现“一水双收、生态经济双赢”。
科技赋能
精深加工激活价值潜能
科技是石柱莼菜突破“低价困局”的关键。
“传统的莼菜多是醋酸浸泡的初加工产品,现在做成即食‘莼小丝’,附加值翻了好几倍。”石柱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的重庆市水火土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在2021年建成国内首条莼菜精深加工生产线,具有每小时灌装1万盒“莼小丝”食品和年加工莼菜2500吨的生产能力。出口价格由杀青莼菜的6万元/吨提升到精深加工产品的15万元/吨。
价格上去了,产量跟上了,石柱莼菜产业才算真正完成了突破的第一步。目前,石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莼菜加工产业集群,加工能力与产值稳步提升。现有莼菜加工企业12家(深加工企业1家),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1万吨,全县莼菜年加工量超8000吨,加工产值达1.8亿元。
石柱还联合西南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组建攻关团队,一方面开展良种选育,在冷水镇新建1个莼菜种质资源圃,收集浙江、江苏等6省12个品种,选育出“金花莼”“s-4”2个优质新品种,建成2个良种扩繁基地,使全县莼菜良种自繁自供率超80%,亩产量提升15%。
另一方面,石柱推动加工创新,成功开发休闲食品、莼菜食材、美容护肤等系列产品33个,其中食材12个、饮料5个、保健产品4个、美容产品12个,打破传统醋酸莼菜单一销售格局。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直接带动鲜莼收购价从2022年6元/公斤涨至2025年13元/公斤,惠及产业链上游农户。
绿色富民
“三产融合”惠及万千农户
“我家种了3亩莼菜,每年能收1万多斤,年收入能有6万多元。”黄水镇金花村农户王光祖的生活变迁,是石柱莼菜带动民生改善的缩影。
截至2025年,石柱全县4100余户农户通过种植莼菜实现稳定增收,亩均收入超1万元,同时催生近2000个季节性务工岗位,人均务工增收6000元以上。
农旅融合更让“一片莼田”变成“致富乐园”。石柱依托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莼菜农业公园,建设“莼工坊”生态体验园,设计莼田观光栈道、药膳餐厅、农耕研学基地,推出“春赏花·夏采莼·秋摘果·冬收菜”四季主题游,形成3条莼菜旅游精品路线。2025年,莼菜相关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带动沿线农户户均年增收超6万元。
“到2027年,我们要实现莼菜综合产值12.1亿元,其中一产2.1亿元、二产5亿元、三产5亿元,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石柱县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正加快川渝(西沱)农产品电商物流综合产业园建设,完善莼菜基地排灌设施,通过政策扶持培育8家果蔬规上企业(含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从武陵山区的“水中野菜”到全球市场的“高端食材”,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石柱莼菜的发展历程,是重庆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将继续书写生态富民的新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彭光瑞 马建保 图片由石柱县农业农村委员会提供